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专访】国有企业如何促进扩大内需战略走深走实?

|原发: 国资委研究中心

放大 缩小

                    促进扩大内需战略走深走实

              国有企业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党建研究会《国企》刊网2023年2月27日党建好故事创作编辑研究(数字化)中心组稿    据国资委研究中心   为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简称《纲要》)。《纲要》由十一个部分、三十八条组成,全面阐释了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规划背景,明确总体要求,提出政策举措。扩大有效投资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着力点。

国有企业在新形势下承担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扩大内需战略走深走实的历史使命。

        一、 新发展阶段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恰逢其时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的经济形势面临新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不稳定的外部环境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另一方面,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自身的稳定发展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策。在此背景下,《纲要》对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战略布局,提出要“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投资效率,促进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锚定堵点和短板,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将成为进一步释放投资潜力、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二、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关键抓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至11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9%,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0.3%。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既能让企业的生产活动更加活跃,又能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长。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促进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从而激发经济活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强化统一大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流动交融,有效提高市场运行和流通效率,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投资会增加高质量供给,最终带动消费的持续增长,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对于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国有企业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首先,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决定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当发挥主力军作用。国有企业发挥好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作用,需要国有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纲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推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落实落地,以有效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担负着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重大使命。落实好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需要国有企业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方式,促进产业的现代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国有企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怀“国之大者”,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其次,国有企业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国有企业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是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持续优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重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交集团累计建成高速公路超过1.5万公里,高速铁路超过1000公里,轨道交通超过500公里,万吨级及以上港口泊位超过500个,特长隧道超过100座。截至2021年末,        中国中铁共参与修建了全国55%的铁路、69%的高速铁路、15%的高速公路、82%的城市轨道工程、2.27万公里的大桥和2.04万公里的长大隧道,服务国家构建起了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路网。江苏省环保集团全面支撑省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已累计投资建设项目20余个,完成投资额近15亿元,推动全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

      二是积极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近70家中央企业超过700户子企业在新基建领域加大布局,2021年投资超过4000亿元,“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超过10万亿元。中国铁塔全力支撑网络强国、5G新基建战略落地,截至2022年6月底已累计投资2638亿元,支撑行业建设塔类基站项目超过348万个。中国广核集团加快布局多功能模块化小堆、第四代先进堆等创新示范工程,加快建设南方原子能中心、长三角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等两大区域创新中心,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此外,地方国有企业同样加快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杭州钢铁集团投资188亿元建设的“浙江云”和“杭钢云”两座超大型数据中心,规划超20000个机柜、装载超300000台服务器,将为全省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数字金融、智慧城市、未来社区、智能环保等行业提供重要的算力保证。

      三是不断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国有企业聚焦自立自强,全面增强创新活力,以技术上的改革创新引领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国电科旗下中国网安联合中国华电攻关的新能源安全保障系统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保利集团所属保利华信的成员企业上海诺基亚贝尔,完成太赫兹通信和通感一体化测试验证,将推动6G时代沉浸式XR、全息呈现等元宇宙应用。

      当前,制约国有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仍存在许多。

      一是资金问题。基建建设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收慢,投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一些地区进行基建所需要的市场化融资可能存在较大的困难。此外,近年来我国财政“紧平衡”状况比较突出,土地出让金收入下降导致地方政府的收入缩水,偿债压力增大;地方平台公司累积了较高的隐性债务风险,甚至有地方投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后无法按时兑付而导致违约。融资渠道单一以及财政资金来源稳定性不足,使得地方国有企业面临融资困难、债券违约等问题,制约了国有企业进一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问题。我国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管网等基础设施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基础设施人均存量水平仅为发达国家的20%~30%。国有企业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然而,在此过程中,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平台公司承担的政府公益性项目盈利水平不高,一些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甚至出现亏损。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具有盈利性的经济目标,需要找到兼顾市场性与公益性的方法。

       三是组织问题。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往跨地区,且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需加强各方合作。当前,多种因素制约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比如利益分配不均衡、资源与环境成本承担不对等、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目标不一致、国家政策的变化、对深入合作的疑虑、对地位和作用的认知定位不准确等。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是国有企业参与基建应当重视的问题。

西藏重点民生工程、华能重点援藏项目——华能派墨公路

       四、新时代新征程国有企业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途径

       途径一双向提升传统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党的二十大指出,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国有企业助力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一是要推进重点领域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打通“血脉”,加强联通。国有企业要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能源结构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提升网络效益。加大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医疗、教育、公共文化等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2023年1月5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指出要加大对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卫星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有企业要做好新基建产业链的投资者、研发者和建设者。积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与应用。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深度融合,用5G网络赋能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转型升级。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建设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途径二灵活运用新政策和多种投融资模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国有企业要把握投资机遇,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是充分利用投资项目融资新政策新机制。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11月底,2022年全年64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已下达完毕,项目开工率达近5年最高水平。各地积极协调加大重点项目融资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11月末,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万亿元,支持近3万个重点项目建设。银行业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增强,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余额31.9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国有企业要把握投资机遇,充分利用新政策机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灵活运用多种投融资模式。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有政府直接投资、特许经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资产证券化(REITs)等投融资模式。国有企业要灵活运用多种投融资模式,探索投贷联动、股权融资等新模式,激发社会资本投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思路,着力提升运营业务专业化程度,培育优良的经营性资产,创造持续稳定的长期收益和现金流,向建设运营双轮驱动转型升级,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途径三加强与各方的合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国有企业要加强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

        一是加强央地合作。地方国有企业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规模较小、力量较为薄弱,需要优质资源注入,展开央地合作将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进一步拓展中央企业的业务。要加强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业务协同,建立央地重点项目落地推进机制,推进央地在投资运营、施工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加深合作。

        二是加强产业链合作。许多新基建项目的建设使用往往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多家企业,如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上游包括网络层和设备层,提供工业数据连接、转换和数据预处理功能,涉及三大电信运营商;中游包括平台层和软件层,提供基础平台支撑,如航天科工的航天云网、中国移动的OneNET等;下游主要为应用层,如三一重工、海尔电器等制造业企业。要建设并用好基础设施,国有企业需要动员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三是加强多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国有企业规模庞大、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影响力强,其他所有制企业则具有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具备“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国有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优势,注重创新协同,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深化合作,尤其是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形成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技术、资金合力。

(责任编辑:蒋鑫富


国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