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品牌】书圣早已翩然去 天下仍然是王书 ——写在第四十届兰亭书法节开幕之际

|原发: 国企

放大 缩小

作者:冯建荣

一、魏晋风度

汉字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石,书法是汉字绵绵不绝的基础。书法唯其书写功能,而承五千余年之中华文明;唯其审美情趣,而育古往今来之中华儿女;唯其富于变化,而具独放异彩之中华魅力。

中国历史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而会稽则是前所未有的繁华,《晋书》中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资治通鉴》中留下了“会稽人物殷阜”的记载。会稽成为与建康齐名的江南大都会。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大发展,社会政治的大动荡,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人文现象——魏晋风度。士人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旷达精神,率真任诞、风流自赏的适意观念,不甘沉沦、独立审美的自我意识,琴棋书画、诗文酒茶的惬意生活,成了魏晋风度的典型展示,而会稽则成了魏晋风度的展示中心。

魏晋风度表现在书法上,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书法进入了自觉创作的艺术境界。这时,隶书已进入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从成熟发展到高峰,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书法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而王羲之正是这一时代最为光辉灿烂的代表。

二、青出于蓝

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影响范围最广、影响时间最久、影响程度最深的,以一个家族而论,无疑当推起自东晋的王氏。千古书圣王羲之,正是在弥漫着翰墨之香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书法世家中,熏陶出来的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徙居会稽山阴,尝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卒后归葬剡县金庭(今绍兴市之嵊州市金庭镇)。

▲ 王羲之

王羲之的叔父王廙,工于草、隶、飞白。二房从伯王敦也擅长草书,笔势雄健。大房从伯王导,行、草俱佳。三位长辈都尽力传授自己的书法技艺,使王羲之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书法教育。

少年王羲之在书法上受益最多的,则是来自卫夫人的悉心传授。卫夫人卫铄,字茂漪,是王羲之的表姨母,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称其书“婉然若树,穆若清风”。卫夫人不仅书法明丽秀美,还总结书法实践,写成了《笔阵图》。王羲之对姨母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得悉姨母逝世的消息后,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写下了闻名于世的42字《姨母帖》。

▲ 《姨母帖》

对王羲之成为书圣产生了重大影响、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还有他的岳父郗鉴及其子女。郗鉴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书断》中称他的“草书卓绝,古而且劲”。郗鉴之女郗璿,之子郗愔、郗昙,均受家学而善书。王羲之正是在与郗氏他们的交流切磋中,不断提高起来的。

王羲之的成功,是一个极好的励志故事。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论自身的天资、身体等先天条件,王羲之比一般的孩子还要差些。但先天不足后天补。王羲之正是在良师传道、益友互学、家人熏陶的基础上,勤学苦炼,博采众长,承古启新,脱颖而出,成为千古书圣的。

三、横空出世

圣人,是中国古代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只有那些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行为最高洁的人,才称得上圣人。王羲之作为书圣,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形成的;不是一时的,而是后世公认的。

早在东晋之后的南朝梁时,善书善鉴的饱学之士梁武帝萧衍,就认为“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他还命周兴嗣集王羲之字,纂成《千字文》,作为识字习字的启蒙教材,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王羲之书法的传播。

陈隋之际,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以弘扬王书为己任,将集王字的《千字文》,临写八百余本,分施浙东诸寺,极大地弘扬了王氏书风。

▲ 刘庆来集王羲之行书《千字文》(局部)

唐太宗文韬武略,更是对王羲之书法心慕手追,推崇备至,对王书给出了至高无上的评价:“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唐初弘文馆学士“三少”之一的李嗣真在《书后品》中,首次给了王羲之“书之圣”“草之圣”“飞白之仙”的称誉。

至唐玄宗开元(713-741)年间,鉴赏家张怀瓘在《书议》中,进一步对王羲之书法作出了“丰神盖代”“登峰造极”这种至高无上的评价。此后对王书的评价,无出其右哉。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既建立在他开天辟地的书法艺术基础之上,也建立在他光风霁月的书法理论基础之上。他不仅是书艺之圣,还是书学之圣;不仅是行书之圣,也是楷书之圣,还是草书之圣,是名副其实、名至实归的中国书法之圣。

四、卓绝贡献

得益于王羲之对书体的杰出创变,书法的行书、草书、楷书,由草创而成熟,由多变而定型,达到了总诸家之功、集众派之妙这样一种登峰造极的境界;书法一变此前质朴淳厚的风格,扬起了雄逸矫健、媚丽流美、中和典雅、自然率真的审美新风。这是王羲之为中国书法的发展作出的具有空前绝后意义的伟大贡献。

1.王羲之对行书的贡献

书体演变的总体方向,是删繁就简、艺术美观、易写易记。行书正是循着这一方向,由隶书的实用书写逐渐发育而成的一种新兴书体。

汉简当中,已经出现了早期的行书。王羲之在楷、行、草三种书体方面贡献最大的是行书。他对行书的最大贡献,是实现了行书书体的定型。他的笔画、结构既欹侧恣肆,又紧敛遒媚,给人以蓄势待发之感。字与字之间,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给人以意惹情牵之感。通篇之中,笔法草、行杂陈,俊逸流美,给人以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感。这方面的代表作有《兰亭序》《上虞帖》等。

▲ 王羲之《上虞帖》

2.王羲之对草书的贡献

秦末汉初,已萌草书。到汉末,出现了一批以张芝为最杰出代表的草书大家。

王羲之对草书的贡献,在于增损古法、去除隶意、剔繁就简、注重气韵,使今草在张芝初创的基础上,成熟定型。他的今草,用笔使转灵动,点画放纵洒脱,笔势流畅飘逸,达到了顾盼四周、藕断丝连、神采飞扬的境界。在王羲之传世的书迹中,草书作品占了70%以上,代表作有《十七帖》《丧乱帖》等。

▲ 王羲之《丧乱帖》

3.王羲之对楷书的贡献

楷书或称正书、真书,是在隶书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汉简中已见雏形。汉末魏晋时,由民间流行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不同于隶书的趋时书体。

王羲之对楷书的贡献,在于俱变古形,裁成新体,实现了端庄而又生动的今体楷书的定型。他改变了钟繇等楷书中的隶书笔法,将其中的翻挑飞扬,改为收敛内擫,基本确立了楷书笔画之间的配置关系,使笔法更为简洁明快。他变横张为纵展,使楷书的结体更为端庄稳实、大方稳重。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乐毅论》《曹娥碑》等。

▲ 王羲之《乐毅论》(局部

4.王羲之对书法理论的贡献

王羲之作为千古书圣,是书艺之圣与书学之圣的完美结合。他在以继承与创新为最大特色的书法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同样以继承与创新为最大特色的书法理论。他寻求体现芸芸众生本性的书法实践,成就了合符中华文化精髓的书法理论;反过来,他的书法理论又升华了他的书法实践。

王羲之是一位书法实践的自觉者,同样也是一位书法理论的自觉者。在中国书法史上,世传王羲之所撰的书法理论著述共有九篇。经历代学者考证,比较公认的是,其中的《自论书》系亲撰,其余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等八篇或非亲撰,然其中不少观点却源自王羲之。

《自论书》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尽心精作”,来达到“意”的境界,即从开始时的“不足在意”,经中途的“意转深”,到最后的“点画之间皆有意”。这实际上讲明了以“意”为标准的书法创作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漫不经意;第二境界,全心全意;第三境界,忘象得意。

总体而言,王羲之的书法理论,深刻揭示了书法的用笔、结体、布白等方面的技法,深刻总结了纸者阵也、意在笔先、不厌其烦、善于变化等书法创作的方法,深刻阐述了书法所应追求的意象之美与形势之美,深刻分析了书法与道、气、阴阳等中国哲学范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王羲之的书法理论,是六朝时期人的自我意识在书法创作上的体现,是这种自我意识在书法创作美学意识上的自觉表现,是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历史性认识与把握,开启了越地书学理论的历史,也为中国书学理论、美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五、“四美”流芳

古往今来,人们将《兰亭序》作为王羲之的代名词,对其五体投地、顶礼膜拜,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这是因为,《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经典展示,书法理论的集中体现,有着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四美。

▲ 神龙本《兰亭序》

第一,《兰亭序》有书法艺术之美。

《兰亭序》28行,324字,从点画看,笔道精致、一丝不苟,藏露正侧、诸法具备,笔划形态、竭尽变化,阴阳互补、刚柔并济。从结体看,化险为夷、反欹为正,俯仰揖让、顾盼有情,疏密相附、变化莫测,形字不同、各尽其妙。从章法看,行路摆动、诗意盎然,节奏鲜明、犹如乐章,韵致天成、巧夺天工。这是一种赏之不厌、取之不完、学之不尽之美。

第二,《兰亭序》有语言文辞之美。

从文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篇集记事、写景、哲思于一体的抒情散文,语言优美,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可以称之为越地继秦《会稽刻石》之后的又一篇美文,堪称抒情杰作、散文典范。其中的诸多成语典故,至今仍然被人们信手拈来,活学活用。正是其优美的文辞,才吸引、迷恋和方便了千百年来人们的传颂。

第三,《兰亭序》有崇敬自然之美。

《兰亭序》全文表达的,是人对大自然的崇拜与敬畏,是人投身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大自然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时,所感受到的“极视听之娱”与“怏然自足”。这种美的享受,是人与山水自然亲近所获得的无上快乐,是以山水自然为审美对象的艺术趣味,是人的本性的尽情流露与人的本色的充分展现。

第四,《兰亭序》有人生境界之美。

《兰亭序》在优美的书法、文辞的背后,在纵情山水、放浪形骸的同时,展示的是作者坦荡的心胸、充溢的感情与深邃的人生思考,是“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的人生期待,是“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人生感慨,是相融自然、合乎时宜,注重人格、保持本真,珍惜时光、有所作为的人生真言。

有《兰亭序》热的历经千余年而丝毫不降温,实际上就引发出了一个书法创作、书法传世的核心问题,即技术与艺术的问题。在好的内容的基础上,辅之以好的书写技术、表现形式,那才是艺术,才能成为千古不朽的传世精品。

《兰亭序》之所以能够流芳至今,果然是因为字美,但同时更因为是文美。这种文美,不仅仅是文辞之美,也不仅仅是文字表象的内容之美,更是在于“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自然气息之美、人文情怀之美、人生哲理之美。

由此看来,今天的书家搞创作,可以有唐诗宋词,可以有名人名家的名言,但必须甚或是更必须有自己独创的内容。只有独创的书写内容,加上独创的书写风格,才能称得上是一件艺术性的书法作品,也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书法家。这正是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给予后来的书家们最为深刻的启示。

▲ 唐寅《兰亭雅集图卷》

时光总是在匆匆流逝,而文化的积淀却因此而得以不断的深厚。由《兰亭序》而成书法圣地的兰亭,已有1671年的历史;为弘扬书圣遗风而设立的兰亭书法节,也已迎来第四十届。四十而不惑。书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已经成为共识;兰亭作为中国人文旅游、人文经济的重要标识,也已经成为共识。

三月初三惠风舒,四十二贤多雅趣。崇山茂林映清流,峻岭秀竹观天宇。游目骋怀寄逸兴,列坐其次吟诗曲。而今书圣已远去,难忘仍是《兰亭序》。

愿书圣遗风、书法之风吹得更加强劲,人文旅游之风、人文经济之风吹得更加强劲!


《国企》杂志(上下半月刊征订电话0571—86915636)并国企网及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是《国企》杂志融媒浙江事业拓展的大平台。《国企》杂志创办于2006年,是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唯一指定刊物,也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刊,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并支持创办,要求杂志订阅到各个党支部。一直以来重点文章均被新华网、人民网、搜狐、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转载。作为《国企》杂志融媒浙江大平台,正聚焦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的”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倡导的”四千精神“。以启动“共建融媒浙江党建圆桌会“这一融媒体平台,为推进共建联建、整合优势资源,拟优选若干家共建单位,并以“共建联建,赋能服务”形式,确认“圆桌会会长、轮值会长、会员与团体会员单位”资格,推进双方分享“增值套餐合作共赢”赋能模式文本签订落地。让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分享“强党建,促发展一一推进’八八战略‘和‘四千精神’以及‘千万工程’在国资民资与国企民企等社会各界共同支持下,取得浙江省高质量发展中如”中国党建画院党建好故事创作研究中心蓝城乐居创作采风基地“走深做实”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蒋鑫富


国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