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党建好故事】交通新使命 产业新未来——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上省属企业亮家底

|原发: 国企

放大 缩小

《国企》杂志融媒浙江讯(党建好故事  江 风)469件覆盖综合交通领域的一系列前沿性、原创性技术产品集中亮相,50项趣味体验项目沉浸逛展……12月3日,为期3天的第五届浙江国际智慧交通产业博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圆满闭幕。本届博览会以“交通新使命 产业新未来”为主题,聚焦“国际化、科技感、趣味性”,吸引了248家企业参展,累计入场观众6.3万人次,博览会线上云展累计观展471万人次。

展会现场,浙江省交通集团、浙江省海港集团、浙江省机场集团、浙江省能源集团等省属企业一批智慧成果亮相,展示我省国资国企在轨道交通、绿色交通、数字物流、智慧港口、交通关联服务等多个领域取得的成效。

一辆高速飞驰的“浙江时光号”列车,穿越时空、跨越山河,贯通起浙江铁路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博览会的轨道交通馆内,浙江省交通集团运用裸眼3D技术展示的“轨道上的浙江”让人眼前一亮。

浙江省交通集团作为轨道交通馆馆长单位、轨道交通投建运产业链链主企业,在馆内设立252平方米展位,以“让出行更美好”和“勇当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为主题,分别展示了轨道交通智慧运维、轨道上的浙江、高速公路智慧运维、高速公路智慧建养等内容。展览运用视景模拟仿真技术、裸眼3D技术,通过系统互动演示、实物静态展示、实物动态操控等形式,营造时空变幻的未来感,展示交通创新的新形象,提升公众的体验感。

在“轨道上的浙江”展区,浙江省交通集团讲解员一边点击互动大屏一边介绍,截至今年11月,浙江已经建成3800公里的钢铁动脉,设计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快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900公里以上,基本形成杭州至长三角和省内主要城市1到2小时高铁交通圈。

“近年来,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浙江省交通集团控股投资的杭黄、湖杭等高速铁路和杭海城际等轨道交通相继建成通车,先后创造了多个‘第一’。”讲解员进一步介绍道,比如,已建成的湖杭铁路为浙江省第一条省方控股建设的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杭州西站成为浙江交通的金名片……特别是正在建设中的浙江省方控股的千亿级跨省大通道通苏嘉甬铁路,其杭州湾跨海铁路桥是世界跨海长度最长的高速铁路大桥。

“这些轨道交通项目作为长三角高速铁路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长三角实现一小时到达的最快捷通道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联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通道。”浙江省交通集团轨道交通管理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规划,到2035年,浙江综合铁路运营里程将达7000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

作为浙江综合交通投资建设的主平台主力军主阵地,近年来,浙江省交通集团全方位高水平服务浙江交通强省建设,尤其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年来,全力推动浙江全省域全方位参与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仅长三角城市群之间变得“更紧密”,越来越智慧的交通也与公众变得“更亲密”。

港航物流馆由浙江省海港集团负责牵头建设,该馆的镇馆之宝是全新一代智能平板运输车(Intelligent Guide Vehicle)。据了解,这是由飞步科技为宁波舟山港打造的全新一代智能平板运输车,无需对基建及工艺进行任何改造,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实现真正的全无人驾驶常态化运营,相比国内早期自动化港口建设采用的地下预埋磁钉、物理硬隔离等传统方式方法,智能化程度更高,落地成本更低,为探索港航物流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浙江省海港集团展位内,特设了VR虚拟显示系统,带观众感受集装箱码头自动化装卸设备作业、大规模有人集卡和无人集卡混合作业等场景;观众也可通过沉浸式体验视频,立体式感受集装箱码头全自动化作业流程。现场还有代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未来智慧绿色集装箱码头设想的沙盘展示区,向观众进行不同主题的业务场景展示。

浙江省海港集团还在博览会开幕式上发布了宁波舟山港智慧港口建设成果。在全国最大的铁矿石中转码头——鼠浪湖码头,每一项作业都可由32公里外的岱山离岛智控中心超远程操控;在千万标箱级的梅山港区,两端桥吊、龙门吊远程操控+智能集卡与人工集卡混线的作业链高效运行……通过在传统码头基础上启动智慧化码头示范工程项目,浙江省海港集团打造了全球唯一双40万吨离岛作业自动化散货码头和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全球超大型散货、集装箱码头智慧化转型提供了浙江样板。

近年来,浙江省海港集团锚定世界一流强港建设,通过“四港”联动,构建集各物流相关主体为一体的数字物流生态,以技术赋能提升物流效率,为客户提供 “一流服务”。浙江省海港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打造的‘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以‘信息港’为抓手,推动‘海港、陆港、空港’物流服务与资源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一键订舱、一码约箱、一单报关、一站联运、一路可视的‘一网智联’,将外贸出口的24个物流环节去碎片化、去中间化,推动多式联动订舱操作效率提升40%。”

当前智慧民航正全方位重塑民航业的生态格局。作为博览会的重点活动之一,民航智慧机场创新发展论坛重点围绕智慧机场建设主线,共同探索行业发展趋势,共同探讨如何以数字手段赋能机场运行管理,打造智慧机场示范标杆。

作为“智慧航空馆”馆长单位和“民航智慧机场创新发展”分论坛承办单位,浙江省机场集团在论坛上分享了浙江经验。近年来,浙江省机场集团按照《浙江省机场数字化改革专项方案》,上线运行了全省机场数字化管理、航空物流信息服务、通用航空信息服务等三大平台应用,以及“一码通”“浙里飞”“易安检”等群众有感的机场数字化场景应用,极大提升浙江民航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旅客颇多赞誉。

“全省7个运输机场在智慧机场的建设方面,各有特色。杭州机场建成数字孪生飞行区,宁波机场建成基于物联的设施设备集成管控平台,温州机场建成基于AI的探驱一体化智能鸟击防控平台,舟山机场建成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台州机场建成应急救援智慧管理平台。全省航空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全省7个运输机场货运业务,汇聚省内航空物流全链条业务数据,并与海关、航司、货代等上下游单位实现数据交互。”浙江省机场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今年建成投用杭州机场东区国际货站,是国内首个多层结构的智能化货站,应用了一批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型物流装备。杭州机场跑道外来物(FOD)报警系统,获有关部门签发无线电台执照,成为国内首家取得跑道外来物探测设备“合规身份”的机场,在行业内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光储一体化、漂浮式风机、抽水蓄能、CO2捕集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走近浙江省能源集团展区,一座生动呈现各类新型能源技术和创新业态的全景沙盘引来观众的驻足。结合实时数据和产业模型,浙江省能源集团以新能源助力低碳交通、新基建助推共同富裕的发展图景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多年来,浙江省能源集团始终锚定“双碳”目标,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探索打造综合能源智慧调控管理平台,深度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模式应用,大力发展绿色甲醇、船舶脱硫、光储能等创新业态。旗下浙石油通过“三大体系”建设,在构建省属油品全产业链、完善浙江绿色低碳交通供能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模型上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石油综合供能服务站集成加油、充电、加气、加氢等多种供能服务为一体。”展区讲解人员介绍的是浙江省能源集团在国内首创的新型交通能源公共基础设施,目前已在全省投运240余座站点,覆盖11个设区市,且三分之二布局在交通供能设施短缺的城市周边及农村地区,全面辐射山区26县,成为补齐全省交通用能短板的重要落子。

此外,浙江省能源集团还携多项能源创新技术应用成果亮相展会。自主研发的船舶脱硫技术以国际领先水平为全球绿色船运提供硬核“浙能方案”,荣获全国首台(套)装备认证和浙江省科技进步项目一等奖。凭借此项技术,浙能成功拓展海外市场,手持订单全球占比超30%。

据了解,博览会期间我省51个综合交通产业项目签约,总投资588.3亿元。签约项目中,浙江省机场集团与丹马士环球物流(上海)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拓展国际货运航班、推进机场枢纽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浙江省海港集团梅山铁路项目正式签约,线路长度25.525公里,总投资63.54亿元,将进一步打通宁波舟山港的集疏运通道;集团旗下宁波数智跨境物流有限公司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就中国(宁波)跨境贸易数智枢纽港项目(二期)进行签约。浙江省交通集团下属浙商证券与丽水市交投公司签订丽水市交通金融合作项目。



《国企》杂志(上下半月刊征订电话0571—86915636)并国企网及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是《国企》杂志融媒浙江事业拓展的大平台。《国企》杂志创办于2006年,是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唯一指定刊物,也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刊,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并支持创办,要求杂志订阅到各个党支部。一直以来重点文章均被新华网、人民网、搜狐、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转载。作为《国企》杂志融媒浙江大平台,正聚焦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的”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倡导的”四千精神“。以启动“党建好故事会客厅“这一融媒体平台,为推进共建联建、整合优势资源,拟优选若干家《国企》杂志融媒浙江的共建单位,并以“共建联建,赋能服务”形式,确认“联席会会长、轮值会长、会员单位”资格,推进双方分享“增值套餐合作共赢”赋能模式文本签订落地。让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分享“强党建,促发展一一推进’八八战略‘和‘四千精神’以及‘千万工程’在国资民资与国企民企等社会各界共同支持下,取得浙江省高质量发展中如”中国党建画院党建好故事创作研究中心蓝城乐居创作采风基地“走深做实”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蒋鑫富


国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