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基地】寻踪秦始皇当年登临会稽山

|原发: 国企

放大 缩小

《国企》杂志融媒浙江组稿(柴英龙9月8供稿

2200多年前始皇上会稽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率文武百官巡视华夏大地共有五次,前四次分别在北方的山东、河南、山西以及黄河以北地区,唯一一次巡视东南沿海之地便是会稽郡(古

称大越,今越城区)。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上会稽,祭大禹……”《越绝书》第八卷亦记,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会稽,经过富阳,渡过钱塘江,过道暨阳到达大越,把大越改为山阴,并刻石铭记。

秦始皇把第五次南巡放在会稽,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想必有其深谋远谋。首先,秦时会稽设郡治,治理26个县,统辖现今的苏南地区、浙江大部,统辖面积辽阔,而且多为富庶的鱼米之乡、经济重镇;其次,会稽为大禹治水的重要功德地,也是其归葬地,历朝历代对大禹推崇备至,敬仰有加,祭祀拜谒大禹成为历代帝王、圣贤敬圣崇祖之礼仪;再次,会稽山为中华五大镇山之一,五大镇山授命册封早于五岳。镇山,在古时被作为华夏山神的象征,以达掌天下之图,镇天下之地,辩九州之国。所谓“虞封万古镇幽营,圣祖怀柔祭告成”,江南地区唯有会稽山被尊封为华夏之南镇,可见绍兴当时地位之重要。

遥想2200多年前的秦始皇,率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出武关,乘船沿长江而下,经丹阳南下至钱塘江,见江水滚滚,浪高水急,便选择在富阳渡江。宋代陈鹄的《耆旧续闻》有这样一段记录:“秦始皇至钱塘,临浙江,水波恶,乃西从狭中渡。”其实,在秦朝时,钱塘江以东的土地还没有成陆,绍兴会稽山以北的虞绍平原多为浅海或沼泽之地,今天的杭州湾当时还未完全形成,还是一片山丘泽地,杭州在秦以后才正式叫钱塘县,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叫禹杭,源于纪念大禹治水之功德,当时杭州还未形成水陆交通要道,连接钱塘江西岸的渡口还在钱塘江上游的今富阳一带。

从富阳渡江后便进入越地的暨阳。关于秦始皇进入诸暨的历史,在诸暨马剑一带有不少流传下来的迎驾故事,最有代表性的是今马剑还保留一座古韵味十足的“秦皇古道”碑亭。

秦始皇到达诸暨后又是走哪条路抵达会稽呢?史书上没有记载。民间传说,大致有两条路径:一条从浦阳江乘船到达大越古城,但秦朝时绍兴古鉴湖还未建成,是否有水系可直达古城祭禹不得而知,另一条从枫桥坐车马至兰亭娄宫,沿娄宫江

直达禹陵,祭禹礼成后,沿水道至坡塘江而上,再坐车马至马园登顶,登顶成功后,刻石留铭,走秦望山古道直抵枫桥乐山为最便捷路径。据史料记载,始皇登顶后原路返,经诸暨,在富阳渡江,旋赴苏州,登上姑苏台后,在返回都城途中,由

于一路翻山越岭,舟车劳顿,未到咸阳便抱病不起,撒手人寰,一代帝皇在最后一次南巡中就这样驾鹤西去,把未竟宏愿留在钟灵毓秀的会稽山脉,也把这位千古一帝的畅游感怀留在大禹的神迹之地。

至于秦始皇当年从诸暨至大越的行走路线,由于史料无从考证,目前很难有权威的结论。

《水经注》载:“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峰之杰,涉境便见。”《史记》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隥孤危,径路险绝。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又云:“山南有嶕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嶕岘”与“南山”之间的关系,即“嶕岘”在山南,秦始皇登临的秦望山最早称为会稽南山,亦称南大山。还告诉我们在古越早期,越国旧都就在山南一带,在古文描述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吴越春秋》所说的“先君无余,国在南山之阳”,这说明今日平水兵康、同康、后岭村、筠溪村等一带为无余旧都之地。纵观秦始皇当年龙车凤辇,在翻山越岭登顶后,凭岩远眺,那种君临天下的雄壮,让空灵的会稽山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称——秦望山,也赋予稽山鉴水更丰沛的文化内涵。

民间有说法:“香炉总算高,不及秦望一层腰”,也足可以说明秦望山的巍峨雄奇,而要真正领略秦望雄姿,体味当年秦始皇登临之感,唯有亲自去攀登,从中去感悟历史瞬间的映衬与时间隧道的反照。

沿古道登顶秦望山

在绍兴,倘若你问路人秦望山在哪?都会用手往城南方向的山体一指:“喏,就在那里。”但如若问往哪里爬上去最便捷,则十有八九都会摇摇头。

第一次去登秦望山是癸卯年六月,平水一友人告诉我从兵康五联村上去,翻法华岭,再登秦望山。正值江南梅雨时节,缠绵不绝的雨水把山体浸润得油绿闪亮,古道西风,山溪湍急奔涌,山塘碧水盈溢,一口气爬上法华岭顶,观望两边,发现

只有左侧有一条山道,及至登上山顶,方知不是秦望山之峰,只好原路返回。

八月又去登顶,这回向兵康村老人问个细致,依旧从法华岭上去,过岭后依指示牌走了一个多小时方才到达后岭村,连秦望山的山脚还未到已精疲力尽,问村人,说爬上去还需两个小时,只好悻悻而归。

第二天寻了一位友人做向导,他爬上过好几次。这次轻车熟路,汽车从城南行驶至马园村,在村口北首,远远望去有一黄墙黑瓦的祠庙,走近一看叫龙潭祠,祠旁有几棵参天古木,祠庙北侧的一条古道旁,立着一块秦望山步道简介“秦望山在绍兴城南10余公里,远眺若古城屏障,海拔543.6米……唐朝以来,罗隐、李邕、萧翼、薛据、方千、孟浩然、白居易、陆游、王阳明、徐渭等一大批文人雅士先后登临过此峰,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立牌时间为2019年,同时注明在这一年进行了一次步道修缮。

向导告诉我这条古道有近200米是极陡峭的泥路山道,秦始皇当年以示疆威、服海内的气概,万马嘶鸣,旌旗蔽日,礼乐阵阵,颂声扬扬,不畏险难,在此地率文武官员,圈马登山,马园也因此得名。

进入茂密山道,泥地湿滑阴潮,这山道就在秦望山北侧的脊梁背上,陡峭险峻,两侧有高大茂盛的竹木,遮天蔽日,腐叶盖地,一丛丛苍老的藤蔓,或匍匐在地,或攀树扶枝,伸展如游蛇,扭曲如猛爪。

一路往上攀爬,山势越来越陡峭,步道用块石堆砌,十分狭小,只可一人行走,爬了半个多小时,抬头见到山头有光亮,以为到顶峰了,及至爬上山顶,向导说还不到一半路程。途中爬了三四个60度以上的大坡,接连翻越三座山峰便来到了海拔522米的次高峰,这里裸岩突兀,风光俊秀。望南,会稽山脉连绵起伏,望北,柯桥、越城、上虞三区尽收眼底,几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宛如玉带镶嵌在苍翠的稽山之上,在阳光照耀下泛着银光的高架电线塔座宛如一枚枚铁钉,钉在葱郁的山体之中。越往上爬,陡峭如壁立,奇险如攀岩,左右无扶,上下无攀,不敢回视身后悬空险峭的山体与万丈深渊的谷底。

登顶后,只见顶巅上柴草丛生,树木茂密,根本无法登高望远,除了立着一根旗杆外,其余什么也没有。想当年,秦始皇登顶后,眺望四方,近观稽山之巍,远眺南海之广,该是何等的豪迈气概。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往后山下来,陡峭的山脊小道有几段步道被洪水冲毁,山坡上蚊子肆虐,野猪拱土找食的痕迹随处可见,行至马园村与后岭村交会的妃子岭上,步道坚实如故,只因行走人少,石板上多被青苔覆盖,湿滑不堪。古道旁有一溪沟,沿陡峭山势而下,溪水湍急,或积一潭清泉,或现一条瀑布,潺潺有声,如此山光明净,深潭倒影,颇觉心境空灵。在峡谷之中有一巨潭,名为石岭顶水库,其碧水泛绿,水面如镜,探天照月,与苍翠葱郁的稽山浑然天成,交相辉映。

向导告诉我,登秦望山除了从马园上山便捷外,还有一条路线也挺方便,就是从云门寺上山,途经广福院、嘉祥寺遗址,至秦望之巅,再沿步道而下,途经濮乌、覆釜山古道至云门寺,全长约6.8公里。其实即使秦望山没有秦始皇登临和李斯的铭文刻石,在会稽山中,除五百岗外,也是独傲翘楚的。事实上,秦望山是会稽山西干山脉的秦望、法华、兰诸、炉峰、云门、委宛等众山之首。

作为越地的标志,秦望山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会稽山脉的标志性高峰。难怪唐朝萧翼在《留题云门》中记载秦望山是“绝顶高峰路不分,岚烟长锁绿苔纹。猕猴推落临崖石,打破下方遮月云。”萧翼是文人,也有政治家的眼光与思想,寥寥数语将秦望山的艰险、风光及气象体貌摹写得纤毫毕露。

不可忽视的是,史载秦望山、云门寺、法华岭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想当年,马臻筑八百里鉴湖,东至曹娥江旁,西至钱清西小江旁,大堤以南为碧波荡漾的浩瀚鉴湖,越地一时名声振华,引来无数文人游历越地,泛舟鉴湖,畅游耶溪。在云门桥上船,游云门寺庙,再沿云门山拾级而上,登顶秦望山,翻越法华岭,唐宋时代不少有名望的诗人曾在法华寺投宿,再乘兴向南,翻山越岭进入嵊新,沿剡溪而上,至新昌边界,畅游天姥山,跃进天台石樑,织就了一条璀璨夺目的唐诗之路。

可否打造南镇会稽山

文化高地

登秦望山,观稽山鉴水,远眺虞绍平原,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感受。如今我们无法猜想当年秦始皇登顶后的感想,但是从历代登顶的诗人眼中,不同时代折射出不同的视觉与抒情感怀,这些感怀,有对大自然和社会变迁的描述,抑或是诗人眼中对历史以及所处环境的审美。

唐代诗人薛据有《登秦望》“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溪壑争喷薄,江湖递交通,而多渔商客,不悟岁月穷……”薛据时代,越地已修筑成烟波浩渺的古鉴湖,他个人对绍兴特有感情,来到越地,纵情山水,在委宛山上住了下来,又在石帆山的裸岩下,搭几间茅屋,每天读书、爬山、观景,过起游哉优哉的生活,也留下了不少诗词佳作,他在这首诗里来不及描述鉴湖的俊美,因为站在秦望山巅之上,其正前方所观望到的却是汪洋一片,可以想象当年虞绍平原靠北还是一片浅海,古城以北如今的镜湖新区至斗门方向还是一片沼泽地,在他的视觉中也就有了晴光好日,一览无余,海空一色的感觉。而溪壑喷薄,显然指会稽山三十六溪源中水势最为湍急的若耶溪了,想当年水势从王坛舜江之源奔腾而下,大有一泻千里之

势,用喷薄不绝来描述就不难想象了。

有趣的是,明朝的张元汴登秦望山顶后,所描述的气象与薛据登顶后的感觉完全不同,两个时代相差七百多年,张元汴在诗中写道:“东望则委宛、香炉之间,西望则鹅鼻、茅岘逶迤相接……北望则海波如练,郡城如带,万井如鳞,卧龙、飞来诸山累累如块概焉……”

张元汴所目及的是“海波如练”“万井如鳞”,说明稽北海水已退,筑成三江闸,加长防潮塘堤后,滨海只能眺望到如白带一般的浅海滩,而原来的浅海已成为沼泽之地。高处成陆,低处积水,远观之中,在阳光照射下,现出了万井如鳞的视觉。

而今天,站在秦望山顶上,再观会稽山北,不但看不到晃朗的海水,连海波如练的感觉也无从寻觅,当然也看不到万井如鳞。唯有高楼林立,城池辽阔,街巷纵横,车水马龙,连卧龙、飞来诸山也深藏在城市楼宇之中,若隐若现,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如若再过几百年,登顶者不知又会有怎么样的感受与视觉呢?

变是必然的,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因为什么人,什么事而停止转动。

会稽山因为有了南镇之名而显威,也因为有了秦始皇登临而驰名。自从古鉴湖筑成并与若耶溪贯联后,绍兴成为了华夏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直到南宋中叶鉴湖被毁后,世人依然在回望中传唱着不朽的赞歌。

如果说古鉴湖、若耶溪是引发唐诗之路的源流之地,那么秦望山、云门寺、法华岭便是唐诗之路形成的肇始节点。

绍兴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重要的只需几处。

百里稽山,千里云海。回望昔年越地多彩而辉煌,展望未来稽山鉴水兴盛而美好。文化传承需要历史的根脉,更需要注入时代气息的人文血液,不断注入闪烁的思想与鲜活的灵魂。

当下,如若有识之士压肩担扛,情怀使然,对会稽山实施统筹保护与开发,在秦望山巅建设一处高大坚固的瞭望台,让游人有空来看看不断变化着的美丽绍兴;全面维修登山游步道并增设休闲凉亭;在马园龙潭祠处兴建一处气势恢宏的南镇庙、南镇纪念馆;重修法华寺;然后在云门山重建云门禅寺及复修多处遗址……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畅达,且与大禹陵、香炉峰遥相呼应的旅游板块,成为南镇会稽山极具标志性的文化高地,让稽山秀色与南镇文化在华夏大地展示其特有的光彩与

地位,这便是绍兴文化自信与传承中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事。

如此,绍兴之兴,越地之幸,稽山之盛。


《国企》杂志(上下半月刊)并国企网及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是《国企》杂志融媒浙江事业拓展的大平台。《国企》杂志创办于2006年,是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唯一指定刊物,也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刊,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并支持创办,要求杂志订阅到各个党支部。一直以来重点文章均被新华网、人民网、搜狐、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转载。作为《国企》杂志融媒浙江”大平台,正聚焦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的”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倡导的”四千精神“。以启动“党建好故事“会客厅这一融媒体平台,让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分享“强党建,促发展一一推进’八八战略‘和‘四千精神’以及‘千万工程’在国资民资与国企民企在社会各界共同支持下,取得在又快又好发展壮大中走深做实”等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蒋鑫富


国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