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专访】别让“污名化”言论干扰民营经济

|原发: 之江轩

放大 缩小

      全国党建研究会《国企》刊网2023年3月6日党建好故事创作编辑研究(数字化)中心组稿   据之江轩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一直是个没有太大争议的命题。这些年,国家的态度非常明确,“两个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深入人心。

      就在昨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然而近几年,还是有人总是拿民营经济做文章,一有“风吹草动”,“离场论”“国进民退”“以人民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等各色论调就甚嚣尘上,动辄“阴谋”“大棋”,唯恐天下不乱。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就提出,在社会舆论层面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决反对丑化、污名化民营企业的言论。

      我们不禁要问,为啥一些“污名化”言论总拿民营经济说事儿?我们又该如何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图源:视觉中国

                                           一

       这些年,网络上不时冒出一些激进言论,有的老调重弹,有的花样翻新,背后都有较量、斗争的影子。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种“把式”。

       其一,“贴标签”。顾名思义,就是居高临下,戴着有色眼镜进行所谓的“定义”“归类”,混淆视听、误导大众。比如,给民营经济冠以新兴经济体“国家资本主义”之名,给民营企业家扣上“资本家”的帽子,企图抹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和民营经济发展成就。

       其二,“翻旧账”。不顾时代背景,用时下视角看待历史遗留问题,要么“低级红”、要么“高级黑”。比如,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公私合营”画上等号,把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强行解释为控制民营企业发展。还有的“砖家”教条化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用早期数据来验证“国企而非民企才是国家的经济支柱”。

      其三,“放大镜”。截至2022年9月末,我国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已超1.57亿户,如此庞大的体量,有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发展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再正常不过了,都是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当然也需要政府及时引导、规范。但总有人以偏概全、上纲上线,把个别民营企业出现的点上问题,放大为行业问题、政府问题,甚至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锅”。比如,治理平台经济、整顿个别企业,就多次被各大外媒污蔑成打压民营经济。

      其四,“带节奏”。看似“以理服人”,实则恶意歪曲事实,带偏经济发展预期。比如,早年网上发布的《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应逐渐离场》一文就是反面典型。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有人竟然借着中国将迎来重大理论创新之机,公然发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会改变”的谬论博眼球。

       其五,“唱老调”。总有一些言论不时拿“士农工商,商为末”这种封建社会的陈旧观点来贬低民营经济的地位,认为商人就是奸诈的、企业就是不良的,进而认为发展民营经济是错误的。殊不知,今天的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崇尚诚信、合法经营早已成为一种导向和社会风尚。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经过40多年发展,当下的民营经济已占我国GDP六成以上,贡献五成以上的税收、八成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岗位。事实证明,民营经济就是那只“好猫”。

                                 

      对于民营经济,本不该有这么多无谓的争论。

      1999年宪法修正案首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两个毫不动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两个都是”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亲切地称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为“自己人”,提出三个“没有变”,后来又提出“希望民营企业放心大胆发展”,等等。可以说,这些年来,国家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

      假如时针拨回到45年前,人们对民营经济有这样那样的声音尚可以理解。但时至今日,针对民营经济依旧有形形色色的杂音噪音,不免让人警惕背后的原因。

      很多时候,拿民营经济“说事”,其实是在为意识形态较量“做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问题是进行政治体制攻讦和意识形态攻击的绝佳“借口”。所谓的民营经济“离场论”“退场论”“清算论”“国进民退”等论调,很多都来自美西方的媒体、学者,他们看似站在“专业角度”讨论经济问题,实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含沙射影地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如,利用民营经济挑拨“姓资姓社”的老话题;凡是没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走的就是“体制弊端”;政府调控就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其目的是通过引发争论掀起社会思潮,借机煽动网民情绪对立、共识撕裂,让我们自乱阵脚。

       说白了,关于民营经济的论调很多时候只是幌子,就像外部势力惯用的“人权”大棒、“民主”双标,最终是为干涉他国内政、攻击他国政权服务的。

       做低民营经济预期,背后是阻滞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图谋。

       当今世界,国力较量离不开科技竞争。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民营企业更是我国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数据显示,我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源自民营企业,80%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企业。像华为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稳居全球前三,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摘下全球销冠,大疆创新占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的市场份额……

       中国民营企业正从跟跑、并跑逐渐转向领跑。这显然不是美西方想看到的,于是他们不仅借“反垄断”“反倾销”“国家安全”“芯片法案”等手段在外部极限打压,更妄图由外及内渗透传导,抓住一切机会释放不安信号,借此打击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投资预期和发展信心,一旦有企业因此迟疑却步,那么就正中他们的下怀。

       民营经济领域屡起争议,折射出我们自身存在的短板。其中,最突出的是话语权的弱势。

       学界在进行话语阐释和理论建构时,仍有人在机械套用美西方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进行“解读”,对中国基本国情把握不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够,原创性的理论建构很少,有时候说到最后成了“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专家说不明白,老百姓搞不明白,一些人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缺乏清楚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不足。

       百度搜索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资本家”这个词的指数均值是“企业家”的1.7倍多。科技落后会“挨打”,话语落后会“挨骂”。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用自己的学术话语反击外界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质疑,揭露西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真相”,或许关于民营经济的种种论调就会自行退场了。

2022年1月8日,我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开通运营,这是在台州站拍摄的杭台高铁首发列车 图源:新华社

                                   三

       民营企业从迅速萌芽、勃发、壮大,到如今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成绩有目共睹,但总有“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问题”。客观上说,任何一种市场主体都是如此,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皆不例外。

发展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改革的阵痛需要改革来平息,中国的事要由中国人自己来主宰。

       后疫情时代,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时势波谲云诡,我国经济依然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民营企业作为市场肌体的“毛细血管”,感受最为深切,承压最为明显。

       在这个企稳回升的关键节点,更要放开“看不见的手”,用好“看得见的手”,以担当有为的“稳”为民营经济的“进”保驾护航。

      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的一家民营企业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紧赶制一批高精度特种钢带订单 图源:人民图片

      名气要更香。民营经济成长在中国希望的田野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比如,畅通参政议政、反映诉求的合理渠道,健全企业家诚信经营激励约束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让他们有更多的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能够安心经营、专心创新、用心发展。总之,目标就是把民营企业家搞得香香的、民营经济做得壮壮的。

       反击肃清“污名化”论调,我们不是为某个企业、某个行业“站台”,而是为民营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撑腰。因此,流言来袭之际,该揭露的揭露、该辟谣的辟谣、该力挺的力挺,光明磊落地站在事实真相的一边,旗帜鲜明地站在公众利益的一边。

       预期要更稳。有人说,市场经济是预期经济,稳定的预期是经济发展的“硬通货”。疫情三年,民营经济发展处于低谷。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现金流不足、订单流失、人工紧张、两头挤压导致利润率下降等多重困难叠加,也就不难理解,民营企业正面临的那种挥之不去的焦虑感、“失重感”。

      “稳”本身就是最大的“进”。稳预期的实质,就是以政策的确定性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一以贯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扎扎实实兑现各类政策,真心实意解决困难问题,倾情倾力帮助民营企业在震荡中重塑、在转型中突围,这些都是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的当务之急。毕竟,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环境要更好。水大鱼大,水优鱼肥。营商环境就是市场之“水”。如何依靠深化改革,破除在审批许可、市场准入、要素获取等方面的隐性壁垒?如何确保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民营经济可以参与公平竞争?如何助力民营企业翻越“市场冰山、转型火山、融资高山”,让“阳光雨露”能补到点子上、贴到根子上?这些都检验着营商环境之优劣、行政效率之高下。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亲”“清”风来天地新,刹歪风、疗“沉疴”、立新规,破除以权谋私、索贿受贿、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的“潜规则”,让法治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护道者”。

       还记得2017年,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在《时代契机,我们没有理由错过》一文中写道:回想我们这代人的创业梦,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东躲西藏,到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野蛮生长”,再到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以及全球化中无知无畏闯天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从更广的视野来看,中国民营经济这条“大江大河”其实更为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而且,它还将继续穿越风雨、奔涌向前,滋养神州大地。

(责任编辑:蒋鑫富


国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