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共富】理性论民企 风雨话浙商——我对民营企业和浙商发展的若干思考 ... ... ... .. ...

放大 缩小
        全国党建研究会《国企》刊网2023年1月28日党建好故事创作编辑研究(数字化)中心组稿,编发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浙商发展研究院[浙商智库]荣誉院长,哲学博士王永昌对民营企业和浙商发展的若干思考。我早年曾在政策研究部门工作,后多年担任县区、地市党政主要领导,近十多年来又被聘为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对民营企业、浙商有些了解和思考。前不久,一家媒体负责人来电,让我围绕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民营企业和浙商发展谈些看法。于是,动笔整理了本文。

一、为什么要发展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民营经济”、“民营企业”自然是相对“国有经济”、“国有企业”(那时还叫“国营企业”)而言的。民营经济最早大多是从乡镇企业改革和城镇工商户演变而来,后来也有不少是城镇集体和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在党和国家正式作出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前后,那个时候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核心问题是所有制(私有制)问题。
由于工作关系,我大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社会制度与生产力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及命运等问题,发表过一些文章,而直接涉及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问题,主要在《公有制实现形式要优化》以及对温州改革实践的系列文章中作过专门探讨。我总的观点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符合经济发展历史逻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社会只能存在一种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很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是如此;而且公有制的存在和实现形式也不应是单一僵化的,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规律进行不断组合优化。对当时争论很大的所有制只是服务生产力的“工具论”、“手段论”,以及有些人否定我国实施公有制经济而主张全盘私有化的观点,我同样是不赞成的。因为这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看不见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无视公有制、私有制各自存在的优缺点。当然,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适应、服务的“工具性”,但对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而言,又具有本质特征而非纯“手段性”的。同样,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之所以要存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客观的、必然的,不是可有可无的,除非倒退回到“一大二公”、“计划经济”的旧体制里去。但这样做,只能导致僵化僵死、缺乏活力。当时,我主要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生产力水平程度、市场主体的多元性和竞争的有效性等视角,试图为民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理论辩护。
几十年来,人们对民营经济存在和前景仍时有争论甚至非议,原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理论依据,尚不充分或还未真正达到共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在“三个本体论”依据上深化认识。所谓“本体论”依据,就是追问到事物本质的、最后的逻辑,也就是把事情说到底、问到底的那些根据和理由。
我认为,民营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可行性的“三个本体论”依据是:
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本体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主体,社会进步是各类活动主体实践创造的,因而在相同条件下这种实践活动的主体越多、积极性越高,就越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二是市场经济的本体论: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或可预见的未来,人类最为合理有效的配置经济发展资源的方式,而市场的有效性又取决于独立市场主体的多样性。
三是中国发展国情的本体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城乡发展差异、人口群体众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基本国情,也决定并更需要发展主体应是多样性的。
理论和实践证明,中国在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同时,必须长期坚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格局,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符合客观规律并蓬勃健康发展。相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和市场主体必然会导致万马齐喑的局面。在科学合理规则下,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越多越好。这就是我国现有所有制结构和民营经济存在的深层的本体性逻辑。
民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其他理由,都是派生的。只有在根本的逻辑上想清楚、搞明白,才能真正形成共识,坚定不移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二、“浙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从一定意义上讲,浙江民营经济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先行者和代表者。浙江在全国较早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商品市场,率先开展集体所有制体制改革,大力倡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实践,一大批民营企业经营者迅速崛起,几百万浙商队伍走遍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浙商早已成为浙江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说到浙商和浙江民营经济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党的改革开放阳光雨露催生的,是浙江人民的进取创造,也是浙江干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民首创精神的结果。我在思考浙江经济发展特点和浙商成长过程时,多次重温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工作期间对民营经济和浙商群体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我认为,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和浙商群体提供了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一直对民营企业和浙商十分关心支持,寄予厚望,希望广大浙商“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当年有关浙商的论述很多,我初步梳理一下,主要有以下一些重要观点:
⑴浙商群体是浙江发展的生力军、是全国最活跃的企业家群体。在2006年6月召开的浙商大会上,他在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培育和成长起来的浙商群体,已经成为浙江发展中的一支十分活跃的生力军,同时也成为全国最活跃的企业家群体。浙商遍布全省各地,勇闯天下市场。”(《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82页。)2007年9月,在与前来考察的浙江党政领导一同看望在沪浙商代表时,他又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培育和成长起来的浙商群体,是全国最活跃的企业家群体。
⑵浙商、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他在有关讲话中多次指出:浙江省经济总量在全国位次从第12位上升到第4位,从一个“资源小省”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是民营经济的大省,早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发展力量(参见《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71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浙江省委政研究室《政策瞭望》)2004年第10期第4页)。
⑶浙商、民营经济已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2004年2月3日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在讲话中阐明了民营经济是指产权明晰、民间经营的经济的内涵,明确指出民营经济不但是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更是浙江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说,浙江的民营经济是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是推动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特别是个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市场经济意识的形成,造就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推动了专业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局面的形成(参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浙江省委政研究室《政策瞭望》)2004年第10期第4页)。
⑷浙商、民营经济已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生力军。他多次强调指出,浙江原本是一个陆域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省份。改革开放以后,从农村工业化起步,大力发展乡镇集体企业和个私经济、民营经济,逐步发展成一个工业大省。个私经济、民营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资金等要素的流动和集聚,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浙江省委政研究室《政策瞭望》)2004年第10期第5页)。
⑸浙商、民营经济已成为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大来源。他指出,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解决了一大批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个私经济、民营经济是繁荣城乡市场的主体力量,在方便人民的生活,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浙江省委政研究室《政策瞭望》)2004年第10期第5页)。
⑹浙商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2005年3月21日,在《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一文中,他指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这“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浙江在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的战略选择”(《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24页)。他经常指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与“立足浙江,发展浙江”是紧密相连的;浙商源于浙江,根在浙江;我们既鼓励和支持浙商走出去发展,也支持在外浙商积极返回家乡,踊跃回家乡投资,参与家乡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理念,体现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宽阔的胸怀。浙商要做大做强就要跳出去,在更大的舞台上寻找发展机会(参见《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45页;《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93页)。
⑺浙商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也有重要贡献。在2005年6月举办的“浙商论坛”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他高度评价浙商对本省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针对当时有些地方和媒体对浙商的有关议论时,他指出,不排除浙商中有一小部分人有不健康的投资行为,但浙商到各地去投资创业,绝大多数是诚信守法的,是尊重当地各种规则的,是为当地作出贡献的。浙商到省外发展,既为国家统等区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延伸了浙江产业链、促进了浙江资源要素优化,推动了浙江发展(参见《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82、93页))。每次到外省市考察,他几乎都要接见省外浙商,并勉励浙商要坚持以诚信为本,以贡献为荣,实实在在地为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作出贡献。
⑻浙商文化是浙商的灵魂。2006年6月16日,在《“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的文章中,他意味深长地指出:“长期以来,浙商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浙商文化”。——‘浙商文化’形成于广大浙商的创造性实践,是支撑浙商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浙商的新飞跃,需要‘浙商文化’的支撑。”(《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209页)把“浙商文化”看作是“浙商之魂”,这是非常深刻的。“浙商文化”不但是对浙商现象的肯定和提炼,更是对浙商品质的提升和引领。我们浙商发展研究院就是遵循这一要求开展工作的,着重研宄和提升浙商的思想文化素养。我曾经把研究院的地位和作用概括为:江南无所有,聊赠浙江魂。
⑼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他反复指出,要“彻底破除一切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彻底改变一切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彻底消除一切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制约。对非公有制企业,在政治上给予关心,在权益上给予保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对个私企业做到登记注册平等、税收管理平等、规费标准平等、金融贷款平等、市场准入平等。”(《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77页)他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个私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进一步优化舆论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金融环境和法制环境,全面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自然也包括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监管和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参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浙江省委政研究室《政策瞭望》)2004年第10期第6页)。   
⑽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2004年2月,他主持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第一个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了《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的重要讲话,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加快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全面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民营经济的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再创新优势、实现新飞跃(参见《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78页)。
⑾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优秀的建设者。2006年6月,他亲自出席浙商大会暨浙商论坛,并在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浙商要继续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争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和谐社会的建设者,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和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努力实现浙江民营经济新飞跃,为实现浙江又快又好发展共同努力(参见《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92—94页)。
每次学习这些重要论述,都让我们倍感亲切和鼓舞。

三、以“四千精神”为标识的浙商精神风骨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有区域特色的商业群体,如晋商、徽商等。浙商主要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我被聘为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后,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浙商作为一个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工商业群体,到底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本质特点?到底有没有独特的精神风骨?对一个企业家群体作精神文化层面的思考,并恰如其分地揭示其文化标识,引导其文化自觉和自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前面我们曾引过用《“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一文中有关重要论述;浙商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浙商文化”,“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他指出,从历史文化渊源来说,“浙商文化”传承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从现实意义来讲,浙商文化是浙商在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文化,是支撑浙商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浙商的不断发展,不断实现新飞跃,就需要浙商精神文化的支撑。重温这篇重要文章,使我们感慨良多。浙商形成了独特的浙商文化、浙商精神,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是一种深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首长诗《浙商之歌》,以纪念《“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发表十周年。
浙商文化是浙商群体的灵魂、风骨,是浙商群体共同的文化标识。那么,浙商文化最主要特点是什么呢?浙商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善经营,特别敢创新的企业家群体。过去,社会上曾自发用“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这“四千精神”去描述和提炼浙商的精神品质。应该说,“四千精神”非常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浙商的品性风格,也非常贴切地概括浙商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历史记忆。尽管后来对浙商精神也专门组织过新的概括和总结,但总不如“四千精神”更形象生动,企业家们也大都还是认可这个“四千精神”。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浙商身上所蕴含和体现出来的“四千精神”,尽管是在当年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但这种艰难困苦的“四个千方百计”,却活生生地展现了民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的本质特征,即它的艰难性、坚韧性。中国民营经济是在夹缝中生长起来的,也是在十分困难、面临各种争议中甚至许多不平等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毫无疑问,在市场经济实践中,各种产权背景的企业家都有企业家精神,可是,民营企业家只有具备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能创业的精神素质时,才能求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2003年8月,在率浙江党政代表团考察新疆期间,还专门召开了浙江企业家座谈会。他在会上指出,浙江商人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就。2005年6月20日发表的《不畏艰难向前走》一文中,再次指出:“浙江之所以能够由一个陆域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正是由于以浙商为代表的浙江人民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正是由于历届党委、政府尊重群众的自创精神,大力支持,放手发展。浙商自草根中来,每一位浙商的成长都伴随着克难攻坚的拼搏,每一位浙商都有一部艰苦的创业史。”(《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44页)
我们要热情讴歌民营企业家身上特别具有的这种千方百计的创新创业精神!这种不惧艰辛的创业精神,令我们感动和感叹!我在不少演讲和文章中都作过赞叹分享。在庆祝浙商发展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的座谈会上,我曾为浙商作过一首小诗,就是赞美浙商不惧艰难、化风雨为自己故乡的优良品质的。
风雨化故乡
年年风云话浙商
别了昨日装
缘心起 情更长
夜深梦浅还思量
一路尘烟 万里冰霜
策马扬鞭闯疆场
遍地英雄创业忙
边关雁 天涯客
摘星邀月入行囊
浙商 浙商
栉风沐雨化故乡
踏浪弄潮迎朝阳

四、对浙商成长之路的沉思

2018年9月27日,我出席了一个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浙商之路主题展暨浙商改革开放学术研讨会,并围绕“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浙商之路”发表了演讲。
浙商是一个时代性的伟大群体。它属于这个时代,是时代潮流中的巨浪;它属于浙江,是浙江儿女中的优秀中坚;它也属于它自己,是一个坚韧拼搏的企业家群体。40年浙商见证并参与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创造。浙商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程的一个缩印、一个标识。一个伟大的时代,哺育出了一个伟大的群体。浙商参与创造了这个变革时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弄潮儿,而且是勇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他指出,一部浙江改革开放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浙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业史。在浙商身上所体现的创业精神和商业智慧,集中反映了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展示了浙江人的良好形象。浙商是浙江人民的骄傲和自豪。没有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浙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不可能有今天浙江经济的勃勃生机和强劲活力,民营经济在我省富民强省建设中功不可没、居功至伟。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就是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主体——企业家群体的形成。企业家群体参与并共同创造了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时代,浙商是当代中国企业家队伍中最有代表性的群体,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浙商的另一个极具时代意义的名字,就是当代中国私营经济或者说民营企业的代表。民营经济的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进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当代中国,讲市场经济也好,讲基本经济制度也罢,都离不开当年民营经济的首创之功,而浙商可以说就是当代中国民营经济的典型代表。我曾在温州工作过一段时间,也参与了助推“温州模式”的进程,从中深切体会到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对社会发展贡献之大。
那么,改革开放40年来,浙商成长之路是怎样的呢?用一句话来说,这是用辛劳汗水、坚韧毅力和质朴智慧铺就的创业之路。民营企业发展之路充满着荆棘痛苦,民营企业家成长之路经历了风雨洗礼。具体讲,有以下五点:
1,浙商之路是一条人的生命力量的搏击之路。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人的活动或者说人的生命现象。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的生命及本质就具有了社会现象的本体意义。人类的生命、生存本性是人类活动和发展的最为深层,也最为基础的动因,这就是唯物史观的生存需求论。由人的生命进而构成的社会生产力的本性冲动总是顽强的、生生不息的。而人类内在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总是要寻求释放、表现的,更是要寻找突破的。浙商的发展之路,从最深层的意义上讲,就是人性的本质使然。因为人们总是要千方百计地去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总是要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这就是人类生命的本性搏动,也是社会生产力的本质释放。
2,浙商之路是一条浙江人顽强拼搏奋斗之路。浙商诞生于浙江这块10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他们踏着滚滚的钱江大浪向茫茫市场商海起航。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这个搏击市场经济风浪的营商大群体,为什么诞生在浙江?同一片阳光,同一场雨露,同一块大地,但不同的是生活在大地上的人。浙江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素养秉性。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口多,密度高,从而造就了浙江人勤劳专注、精耕细作、不因少而不为的品行;浙江人踏山面海,养成了跋山涉水、不惧崎岖困苦、开放开拓、抱团合作、敢走远方的特性;浙江人自古勤勉好学、讲究耕读求知、崇敬知行合一、倡行经世致用等,这些由历史和现实造就出来的浙江人的优秀品行,尤其是不信神仙上帝、只靠自己拼搏奋斗的精神内质,让浙江人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更美好的生活。
3,浙商之路是一条走向现代工商文明之路。浙商40年之路,是由农民草根创业走向工商业企业家的成长之路,也是资本从原始积累走向多元资本的拓展之路。绝大多数浙商来自田间地头、小街小巷,大多出身农民、市民,可以说是来自“草根”、脱胎于“草民”的,他们起初从事的是“草根经济”。所谓的乡镇企业、街巷集体企业,都是从田间街巷中成长起来的。浙商就是在做小商小贩生意和为城市经济代加工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工商资本发展之路的。40年风雨兼程,从过去的乡镇企业中走出了一大批以股份制为特性的现代企业;过去农民式工商业主或者说“草根阶层”,如今已成长为搏击市场商海的现代企业经营者(企业家);浙江经济也早已由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个私经济、块状经济走向了以工商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资本化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由农耕经济演化为乡镇小工业进而成长出大批个体经济,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基金等),都充分说明现代工商文明是现代经济的必由之路。浙商40年发展之路,实质上是走向工商文明之路,是市场与资本融合发展之路,也是一条凤凰涅槃的转型之路。
4,浙商之路是一条永无休止符的创新之路。浙商40年之路,从来就不是顺风顺水的,而是充满坎坷的,是在克服艰难困苦的奋斗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历了一次次的创新洗礼。毫无疑问,浙商在发展过程中,曾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以往劳动力充裕的人口红利、社会供给能力不足的市场红利。但是,他们同时也经历了适应产品更新、企业制度变革、科技进步浪潮、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市场竞争的种种考验。正是在不断变革创新中,才赢得了生存和发展机遇。浙商的发展过程,也是由创业求生存再到更多地依靠变革创新求发展的过程。现在的浙商,更多依靠和追求的是创新红利、人才红利、科技红利。浙商既勇于创业,也敢于变革创新,是一个善于在创新中不断创业的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浙商之路,就是一条永无休止的创新发展之路。
5,浙商之路是一条不断完善自我的嬗变之路。浙商的成长、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学习、不断自我提升、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浙商成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满足于现状,勇于进取,善于学习,不断追求卓越,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素养的企业家。我们欣喜地发现,如今的浙商是一个特别注重读书学习和完善自我的学习型、创新型群体。广大浙商只有积极适应新形势,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完成浙商转型,使浙商群体真正成为具有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素质的企业家群体。 
浙商过去40年的成长之路和未来发展之路,有着深邃的历史内涵和广阔的时代意义,需要人们作多视角的探讨。

五、真正把“自己人”理念贯彻落实到底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在浙江工作期间,他对支持民营经济和浙商发展有大量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亲自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发表过重要讲话。比如,2016年3月4日在参加政协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时,发表了“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并提出要构建良好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切实解决好民营企业发展难的具体问题。
再比如,2018年11月1日,针对社会上怀疑、否定民营经济的议论,又专门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回顾重申了党和国家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政方针,肯定了我国民营经济“五六七八九”的重要特征和重要作用,分析了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
2020年7月21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压力的形势下,又再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就进一步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以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为内容的企业家精神等发表了重要讲话。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党对鼓励支持、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又再次作了强调和部暑。
党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关心、支持是一贯的。其中,我对党鲜明提出的“自己人”观点,印象尤为深刻。中央批评了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错误观点,深刻阐明了“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无论现在和未来,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我认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是一个立意深邃高远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我看来,这道理那道理,这理由那理由,这政策那政策,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比“自己人”这个道理更大、更彻底的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已经把“情、理”都说到底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这是一个大道理,是一个融理论性、实践性、政策性和情感性于“一炉”的重大而朴实的新理念,也是我们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民营企业和民间企业家是自己人,自然就意味着不是客人、外人,更不是异己的坏人。“自己人”就是一家人,要同吃“一锅饭”,不说“两家话”,真正同心同德共命运。
2020年10月17日,我在“新时代民营企业统战工作理论”研讨会上,就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有个交流发言,认为,我们党有关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的阐述、政策很丰富,但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个精神,就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思想。这是我们正确看待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关键之所在,要义之所在,精髓之所在。
为什么说是“自己人”呢?民营企业家和我们一样,有共同的爱国情感,是我国经济制度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主体,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长期执政所依靠的重要经济基础和政治力量。正因为这样,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看作是“自己人”,而且本来就是“自己人”,不但过去、现在是“自己人”,而且未来同样是“自己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政冶上、政策上、感情上、行动上真正统一到“自己人”的理念上来,真正把“自己人”的思想落实到底到位,构筑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那么,为什么总有人怀疑和非议民营经济呢?为什么不少民营企业家也担忧甚至缺乏安全感呢?为什么“自己人”的思想总难以彻底贯彻到位呢?这是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不真正切中问题要害,我们的政策、行动总会摇摆不定,即便再发一些文件、再讲一些话、再出一些政策,也难以从根本上、系统上长期解决问题。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针对社会上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显然,这是非常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问题,尽管有民营经济自身的努力问题,但它早已是一个超出经济本身的综合性难题,不下猛药、狠药是难以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的。
当然,我们也有足够理由相信,面向未来,我国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将会有更积极健康的发展环境。这是我们大家都共同期待的。



(责任编辑:蒋鑫富


国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