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蓝城乐居杯”@美丽城乡建设全国征文作品展之一四一】一条大河波浪宽

|原发: 国企

放大 缩小

编者按 继主流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连续报道2024年3月8日“共建融媒党建圆桌会——走进‘千万工程源起地’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大梅林共同富裕示范带”活动后,为回应有识之士和广大读者关切,经研究从今年“红五月至明年红五月”周年间,由中国党建画院党建好故事创作研究中心、《国企》杂志融媒浙江宁夏、台州市新时代红色好故事创作中心、蓝城乐居建设管理集团党委联合发起“蓝城乐居杯”@美丽城乡建设全国征文,征展作品围绕“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主题,从深化推进“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四千精神”“驻村指导员制度”的不同角度,创作采写反映“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的特别是城乡建设中——代建代管代运营等题材的文化艺术与新闻及短视频作品,为提升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所有征集作品将择优在省级以上媒介平台发布展出,年底由专家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并举行作品座谈会,对获奖作者进行表彰,同时启动作为人民日报出版社《党建好故事》书系之一,对“蓝城乐居杯”@美丽城乡建设全国征文作品进行编辑入集作品。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邮箱:354869461@qq.com联系电话:0571-86915636)。今天,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山乡巨变《一条大河波浪宽》,供大家学习参考。


刚刚下过大雪,去西田坡庄台的路上四望皆白。但远远的就看到庄台中心的水塔上“西田坡”三个红色大字,在寒风中如火焰一般。

2019年蒙洼蓄洪区集中供应自来水后,原来在庄台上修建的水塔已经弃用,简单装饰后,既是庄台的景点,也是庄台变化的见证。庄台,在洼地上堆起的土台子,是蒙洼人为躲避洪水而进行的“独特地形改造”。

修建于1953年的西田坡庄台,是安徽省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8个庄台中的一个。在70多年里,经历过太多的风雨、洪水,有过太多的变化。

2020年8月18日下午,在安徽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田坡庄台,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乡亲们告诉总书记:“蓄洪期间,大家住在庄台,电没断、水照供、生活用品有人送。现在水退了,都在抢种补种,水退到哪里,就补种到哪里。请总书记放心!”习近平高兴地说:“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都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

安徽省阜南县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俯瞰。杜平/摄

站在西田坡庄台上,向南可看到高高的淮河大坝。淮河,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洪水暴涨时,淮河上中游分界线的王家坝闸开闸泄洪后,大坝这边也是一片泽国,庄台成为“孤岛”。

“孤岛”不“孤”。西田坡庄台以及蒙洼蓄洪区的故事,是一条大河的故事,是战天斗地的故事,是红旗飘扬的故事,也是万户欢腾的故事。


“孤岛”不“孤”,

是“安全岛”“幸福岛”


西田坡村民焦奎嫚和丈夫曹豹经营一艘万吨运输船,在长江上跑航运。2020年夏天,听说家乡发大水,他们就返回老家,一是办理航运相关手续,二是担心父母在庄台上的生活会有很多不方便。但担心是多余的,蓄洪期间,各种水电保障照旧,日常生活照旧。更让他们没有料到的是,洪水退去后,大家积极复工复产,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庄台上,就在他们家门口和乡亲们见面。

“真的是非常非常激动。”焦奎嫚说,“说的都是我们老百姓听得懂的话,都是我们心坎上的话,听了觉得心里热乎乎的……”说到习近平总书记,焦奎嫚总是激动得有说不完的话。这种激动里,洋溢着一个普通村民对国家领导人的敬佩之情,对一个伟大政党、伟大国家的感激之情。现在,曹豹独自经营运输船,焦奎嫚在阜南县城买了一套房子,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她告诉记者,平时没事的时候,她还是喜欢在庄台上生活,环境好、方便,邻里之间亲热。

只有居住在淮河中游,特别是中游上段的人,才知道淮河的治理之难。蒙洼地区就处在淮河中游上段。淮河出桐柏山后,上游360公里落差达174米,但中游落差仅有16米。这种反差造成的结果是,一旦上游水势太急,大水就无法及时下泄,形成涝灾。新中国成立前,蒙洼地区十雨九涝,逃荒要饭的人成群结队。人们在乞讨时的哀歌,一开口就是沉重的叹息,一个“嗨”字一波三折,悲凉哀伤,逐渐形成当地特有的地方剧种“嗨子戏”。那个时候的蒙洼,是一个“惟有叹息声”的蒙洼。

为了对抗洪水,从明清时期起人们就开始在平地上用土堆起台子,在台子上建设村庄,但这种自发修建的庄台不但数量少,而且高度不够,防洪作用并不明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951年冬,当时的阜阳专区动员阜阳、阜南等4县30万民工兴建庄台,建设蒙洼蓄洪区。1953年7月,王家坝闸竣工,蒙洼蓄洪区正式建成启用。西田坡庄台86岁的老党员付保宽就是蓄洪区建成当年搬迁来的,他告诉记者,“原来我家是于集乡付家岗的,一场大雨就涝,没办法生活。”

蓄洪区建成后,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但仍有一些年份,蓄洪区群众的生活较为困难。西田坡庄台61岁的村民高玉芳至今仍记得1968年的洪水:淮河决堤,28米高的庄台被洪水淹没,台子顶上也有近两米深的水;庄台上全是土坯草房,很快就被冲倒了,房檩压在房墙倒下来的土上,村民坐在上面避水;雨一直下,有的人被淋得受不了,就把锅扣在头上;有人逃难到邻近的庄台,但所有庄台都被淹了……高玉芳还记得1975年的洪水:每人每天供应3两红薯干,大家舍不得吃,就用石臼捣碎,再用开水冲泡;有牲畜的人家还会被送到河南的结对村庄,人在当地群众家吃住,牲畜则在当地放养……

1991年至1996年,蒙洼蓄洪区完成131座安全庄台工程建设,庄台高度都在30米以上,如西田坡庄台台顶高31.2米,彻底解决了洪水淹屋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蒙洼蓄洪区防汛预报预警体系也加快建设。排涝工程体系的完善以及预警体系的建成,让蒙洼地区在2016年、2017年夏季的集中强降雨中有涝无灾,涝灾损失降到最低。

70多年来,180平方公里的蒙洼蓄洪区先后16次蓄洪,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运用最频繁的蓄洪区。蒙洼人民以自己的牺牲和奉献,对保护上下游重要堤防安全,有效削减淮河洪峰,减轻淮河中游防洪压力起到关键的决定作用。同时,蓄洪区人口由1953年的5.4万人,发展到如今的4个乡镇19.5万人。

蒙洼蓄洪区的一系列变化,深深刻在庄台人的心里。

西田坡水塔是庄台人饮水历史的见证,也是蒙洼人不断开创新生活的见证。

“现在的庄台30多米高,根本就淹不了顶。”高玉芳说,“2020年拔闸(即王家坝闸开闸泄洪),庄稼淹了,政府都按头一年的收成来补偿。另外还会免费发放方便面、油、米、蔬菜等各种食品、物资。”

对于高玉芳来说,值得感恩的事还有很多,特别是医保制度。“到县里医院治疗个人花费3000元封顶,到市里医院5000元封顶,到省里医院1万元封顶。”高玉芳赞叹地说,“这减轻了多少负担呀!我本人也是医保的受益者。”

在防洪能力逐步提升的基础上,庄台生活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

人口更少。2018年,曹集镇新修保庄圩(用一圈大堤圈住一块土地供人居住),庄台人口向镇上搬迁。西田坡原有124户426人,现在仅有24户51人。搬迁之前,庄台的居住环境是“出门一线天,横竖三尺宽”;搬迁之后,庄台上主要道路可以行驶机动车,拆掉房屋的宅基地则成为“四小园”和公共绿地、公园。付保宽说,“留在庄台上的都是老年人,庄台变宽敞了,大家的生活也好了很多,种种小菜园,天热的时候到凉亭里打打牌。”截至目前,阜南县累计搬迁庄台群众1743户6007人,搬迁新居和旧房拆除稳步有序推进。

环境更好。过去庄台人稠地满,“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现在家家户户有垃圾桶,每天都有环境卫生公益岗人员负责打扫。不但有公共绿地,主要道路两侧还有景观树。曹集镇镇长邵佳云说,“因为有部分群众主要是老年群体到镇上生活不习惯等原因,这一部分人暂时还留在庄台。搬出去的人,生活环境比原来的庄台要好;留在庄台上的人,也要保障他们的生活环境要比原来好,生活质量要有明显提升,所以镇党委、镇政府也在持续做好庄台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如今,经过人居环境整治,西田坡庄台家家户户通了硬化路,庭前屋后布满绿植,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有线电视、停车场、健身器械等城里才有的设施也成为庄台“标配”。对于这样的生活,当地群众还编了一首打油诗,句句都是他们的幸福感:“坡下绿草坡上花,水底鱼儿水中鸭。若问人间哪里好,美丽庄台是我家。”

交通更便捷。从西田坡到曹集镇和中岗镇,骑电瓶车分别需要10分钟和20分钟。2020年,在西安务工多年的村民庞春梅返回家乡,将两个孩子送到邻镇中岗镇上学,她说,“回来上学也比较方便。”庞春梅表示,道路设施非常好,特别是中岗大桥通车后,原来40分钟的路,能节约一半时间。“公交车也通到庄台了,到曹集也好,到阜南甚至阜阳,都比较方便。”

水电更充足。“即便是拔闸的时候也不会断水断电。”村民郭华平老人说。不只是用电,用水也一样。2019年蒙洼中心水厂建成投入使用,蓄洪区群众彻底告别祖祖辈辈守着淮河没水吃的历史,19.5万群众饮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截至2020年,阜南县共新建、改扩建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54处,全县农村总供水人口由2011年不足15万人提高到154万人,农村供水覆盖率由9%提高到100%,实现全县农村自来水全覆盖。

蓄洪区是一个整体,庄台要发展,离不开蓄洪区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倾情投入。但这并不是说,庄台只能被动发展,“等靠要”。

“党的基层组织一定要过硬。”利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敏说,“党的基层组织有力量,才能在上级打下的基础上建好高楼,在上级修好的宽阔大路上阔步向前。”

2023年,利民村党总支根据群众意愿,经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投入资金36万元,对部分巷道道路进行了硬化美化整治,确保入户路全部硬化,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清理柴草垛75处、废弃房屋3座、建筑垃圾89堆,修建四小园7处村村民文化广场1处,进一步美化村庄环境的同时,更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完成180亩的土地复垦工作,增加耕地数量、促进村民增收的同时,还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

2023年,利民村严格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缺一项”的工作要求开展两轮防返贫监测帮扶排查,5月第一轮排查1856户6007人,排查发现问题141条,10月第二轮排查全村重点农户51户101人,排查发现问题25条,并全部整改;义务教育春季资助57人18875元,秋季资助50人16020元……

说起现在的生活,西田坡村村民王龙(化名)说:“不光是吃喝,更重要的是,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大家能团结一致,互相之间都和和气气的。”

王龙曾和大儿子因拆迁款及赡养费产生纠纷,不断到镇里上访。李敏多次耐心与其子女亲戚了解情况,分析问题、查找“病症”,并安排村“两委”成员包保,进行分散调解、单独谈话,谈话时结合身边真实案例和法律案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大儿子同意支付赡养老人的费用,以后也会履行赡养义务,双方打开了心结。

桀骜不驯的淮河被驯服,以西田坡为代表的蒙洼蓄洪区庄台,已从“孤岛”华丽转身,成为“安全岛”“希望岛”“幸福岛”。


水仍是淮河水,

被驯服的淮河已是一条财富之河


高玉芳在西田坡庄台开着一家小卖店,虽然只有十来平方米,却摆满了芡实、花生、芥菜丝、手工焦馍等当地的土特产,这些土特产有的是本镇曹集镇的,有的是附近老观乡的,还有的是阜南县北部乡镇的。高玉芳自豪地说,“西田坡庄台现在有名了,来的人多,旅游旺季的时候土特产销路更好。”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旺,老百姓的日子才能越来越红火。高玉芳的小卖店,是阜南县特别是蒙洼蓄洪区产业发展的展示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产业兴旺的图景,看到蒙洼人把各类资源要素持续激活,克服劣势,甚至把劣势变优势的智慧。

蒙洼人民怕拔闸,因为拔闸就意味着粮食被水泡、被水冲。有没有“冲不走”的农产品?有。芡实被称为“水中人参”,原是江南水乡常见水生果实。蓄洪区地势低洼,下雨后容易积水,粮食作物不好种,但种芡实就很合适。芡实每年8月中旬开始收获,到9月底可以收获12茬,每亩地年产值可达约6000元。此外,莲藕、水稻等也都十分适宜蒙洼地区的土地资源特点。

芡实已经成为利民村及曹集镇的重要产业之一。图为位于利民村的芡实基地。

如今,在蓄洪区内水害已变为水利,形成水生蔬菜、生态种养、水禽养殖等多条适应性“水生产业带”,并重点推广应用稻虾(渔)连作、藕渔共生等农牧渔结合模式,以莲藕、芡实为主的水生作物种植面积达4.5万亩,稻鱼综合种养面积达2.8万亩,描绘出一幅“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农村新图景。土地收益的增值,让一部分农民不种地也能获取种植收益。具体到利民村,该村在第一产业发展中因地制宜流转土地2500亩,推行“农业大托管”2000亩,种植芡实500亩、莲藕300亩,小麦和水稻轮作种植4000亩。

紧盯自身资源禀赋做好一产的同时,利民村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利用村内闲置土地建设优质稻米、粮油、莲藕等农产品加工项目,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基地”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产品种植、冷藏保鲜、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打响西田坡特色农产品品牌。

“孤烟生乍直,远树望多圆。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是白居易笔下的淮河美景。

“收得玉堂挥翰手,却为淮月弄舟人。”是苏东坡向往的淮河。

为把淮河的风景“变现”,利民村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充分利用村内2.3公里淮河大堤、500亩滩涂湿地、7个庄台等人文资源,开发乡村旅游,进行党建文化、淮岸原乡、康养休闲、智慧农业、农事研学等方面的开发。2023年,在西田坡庄台,仅村集体和群众共同入股成立的农家乐及50亩休闲垂钓中心,一年来就接待了8万多名游客。

乡村旅游在利民村已经起步。图为西田坡庄台上开办的农家乐。

2023年,利民村还注册了西田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并在当年8月建成西田坡游客接待和农产品销售中心,和高玉芳的小卖店一样,销售当地特产。随着经营场地的扩大,西田坡游客接待和农产品销售中心产品更加丰富,增加了馓子、板鸭等特产,而且产品来源更加广泛,几乎涵盖全县。同时,还经营带有西田坡元素的特色文创产品。在经营的形式上,也有创新。销售中心与阜南县邮政局合作,在店内设置该局打造的“邮乐购”平台终端,游客既可以现场购买,也可以网上下单。方便游客购物体验的同时,自然也就增加了销量。

“一个庄台太小,发展起来不可避免地会有局限性,一个村、一个镇也一样。”邵佳云说,“所以我们始终是把整个蒙洼、整个阜南县看作一个整体,主动配合上级布局的同时,以利民村精品示范村引领,带动全镇10个村共同发展。”

邵佳云介绍,无论西田坡庄台,还是利民村,都将在曹集镇的下一步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机遇:

——利民村将整村实施“旱改水”项目,建成亩均投资2万元、总面积3500亩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全面改善农田水利、道路基础设施,亩均年收益预计增加300元,村集体收入增加15万元。

——曹集镇已通过申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利用18亩闲置庄台,建设了4000多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和冷藏保鲜车间,下一步,将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鼓励当地种植大户,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芡实加工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挖掘芡实药食同源价值,开发绿色食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曹集镇将打造新的乡村旅游业态,依托曹集镇烈士陵园、西田坡庄台、适应性农业等特色资源,把特色优势做成产品,串点成线,打造集“农、游、学、产、忆、娱”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村,让村庄焕发新的活力。

乡村发展产业,既要形成规模、实现集约化,也要见缝插针,让所有有意愿、有能力的人,都得到鼓励和扶持。利民村在并不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下,积极开拓各类产业,让村民的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郭国友是利民村大庄人,从2018年开始,他就在村“两委”的鼓励下养殖黄牛。第一年因为没有经验,养了24头黄牛,只挣了6万元。第二年开始,他在收稻时,将秸秆留存下来作为备用的草料,周围邻居收割后剩下的秸秆,也免费提供给他,这就帮他节省了养牛的成本;在村里的协调下,畜牧站也定期为其养殖的牛发放疫苗,并送他到县农业农村局进行培训,提升养殖技能。平时,他一有闲暇,就在抖音平台观看相关的养牛视频,并在线上与其他养殖户交流经验。

郭国友养牛的效益在2019年有了很大的提升,可2020年夏天拔闸了,看着庄台四面的洪水,他慌了。但村党总支书记李敏第一时间给他打来电话。

利民村村民郭国友正在喂牛。

“李书记问我牛的情况,问还有多少草料,我说牛都安全,可是草料肯定撑不到洪水退去。李书记就说,上级有政策,可以申请免费的饲料。真的是太感谢村党总支了,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蓄洪期间,由利民村统一安排车辆,将饲料运送到村,再由包片干部发放到养殖户手中,蓄洪期间政府共给郭国友发放了3000斤饲料,加上他此前囤集的饲料,顺利地渡过了难关。

2023年,郭国友出售了17头牛,最便宜的一头牛卖了3000元,较贵的母牛每头都在1万元以上。他对未来充满信心:“计划今年采购一套饲料机,可以直接到别人地里收玉米秆加工,进一步降低饲养成本。”

村民程泽梅从2020年起承包了15亩土地种植草莓,到今年已经四个年头了。“我老公是太和县人,周围很多亲戚朋友都种草莓,有经验,再说曹集种植草莓的少,市场大。”程泽梅对自己小小的产业十分自信,她说:“我家的草莓味道好,大家都喜欢,一年一亩挣一万多元没啥问题。”

今年已经78岁的村民郭华胜,年轻的时候就爱打鱼、卖鱼,2019年承包了村里一口12亩的鱼塘。多年打鱼、卖鱼的经验,让他对当地人的口味十分了解。选择鱼种,主要是白鲢和花鲢;饲养时不投放饲料,而是割草喂鱼,让塘鱼的口感与野生鱼差不多。平时,郭华胜的鱼在镇上都是畅销货,年底“起鱼”更是连镇上都不要去,庄台上的邻居就全给包销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郭华胜说,“多少有点营生,平时不用跟儿女要钱,年底了还能给孙子孙女发压岁钱。”

“靠水吃水”的不只是郭华胜。2023年,利民村严格落实到户产业政策,规范申报奖励补贴,申报、验收通过4批66户到户产业,帮助群众申请奖补资金17.78万元

政策落实到位,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蒙洼的水不再是滔天洪水,而是养鱼的水、种植的水、玩赏的水。被驯服的淮河已是一条财富之河,滋润沿岸产业蓬勃生长。


安澜是河水的平静,

沸腾是充分就业下的乡村幸福生活


2018年,曹集镇开始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对土地流转大户以每亩600元的标准进行一次性补贴。安徽省无为县人万小兵得到消息后,在利民等村流转了1500亩低洼地种植莲藕。他说,“这对农民来说是好事,他们不但可以拿土地租金,还可以在我这里打工,或者到别的地方打工。”

建设蒙洼蓄洪区的根本是“人为水让路”,发展农业产业则是“靠水找出路”。发展农业产业,可以以各种形式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59岁的康传强是老观乡康湖村村民,不过他务工的芡实基地却主要在利民村。芡实基地给他的工资是每年3万元,除了这份收入,他还流转了100多亩耕地夏季种麦、秋季种玉米或黄豆,由于自己有农业机械,他每年种地的纯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

“我结婚之后就开始种地,没再出去打过工。”他告诉记者,“结婚之前打工的时间也不长,在北京干了19天,上海干得长一些,也不到3年。我就相信‘只要肯用心,黄土能生金’。”

在蒙洼地区,像康传强这样没有外出打工,或者外出打工时间不长的人并不多。多年以来,阜阳市被媒体称之为“民工基地”。不过,这种现象正在改变。相关统计显示,阜阳市2024年除夕前外地返乡车近30万辆,同比增长近50%,但这些车辆,有很多留在了家乡,不再驶回远方……目前阜阳全市务工人员约360万人,其中外出260万人、比上年下降8.7%,本地近100万人、增长10.2%。整体上看,本地就业人员新增比例逐年上升,“凤还巢”的态势越来越显现。

“很多人都知道,阜阳用不到全国0.5%的土地,生产了全国1%的粮食。”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臧振林说,“事实上,阜阳市近年来的招商引资总量稳步上升,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快速发展。以阜南县为例,比亚迪汽车、中裕食品等,都为返乡人才提供了就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创业环境,给了返乡人才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的信心。”

比亚迪在阜南县建设有整车线束、精工中心、电机精密注塑件、轮毂轴承等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生产线,带动近万人就业。2023年9月,在李敏的介绍下,利民村39岁的村民康丽到整车线束车间务工,她告诉记者,相比之前在曹集镇的超市做临时收银员,她每月的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而且还有五险一金。康丽的两个孩子一个在阜南县技工学校上学,一个在阜阳理工学校上学。现在,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只能靠微信视频见面,而是每周都在一起团聚。说到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康丽说,“真是没有想到,老家现在也可以有这么多的就业选择,这么好的就业条件。”

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振兴,农民的务工就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曹集镇党委书记李强表示:“从我们的资源禀赋实际出发,镇村两级都鼓励流转土地,促进粮食增产,带动就业。同时,我们把事业延伸到加工业和制造业,把我们的农产品加工后再出售,获得更多收益,增加务工就业岗位。虽然外出务工可以增收,但在家门口务工,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会更加强烈,可以有效修复家庭功能、修复社会结构,实现和谐稳定。而且,留在家乡的人越多,人气就越旺,事业就越兴旺。”

虽然各庄台的闲置土地正在被利用起来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但由于庄台的分散性,曹集镇的产业功能区仍集中在保庄圩内。曹集镇产业功能区有工业用地约160亩,是阜南县经济发展五大功能区之一,聚集柳木加工、纺织服装、绿色食品企业22家,其中规模企业10家,规上工业企业年产值2.1亿元。

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是曹集镇引进、培养企业带动就业的重中之重。近水植物杞柳,在蒙洼蓄洪区内大面积生长,过去,蒙洼地区很多人家都会用杞柳编织篮、筐供自家使用,群众形象地说:“编筐打篓、养家糊口。”由于杞柳编织企业的不断崛起,现在,杞柳编织成的艺术品和生活用品早已远销欧美国家。当地人说,这是“编来了楼房娶新娘、编来外汇挣美元、编来了小车滴滴响”。

程阳东是曹集镇本地人,在镇里的支持和帮助下,2005年他创办了艺凌锋工艺品有限公司,主要进行杞柳编织,请专业人员搞设计,用当地人编织加工,产品销往美、英等国家。现在厂里常年用工80余人。“办柳编厂的优势,首先是原料丰富、质优价廉,再则就是家家户户都有会做柳编的人。”程阳东说,“能带动乡亲们就业,我自己也有成就感。”

比杞柳更普通的是当地的小麦面粉。作为小麦产区,曹集镇有很多特色面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焦馍就是其中一种。现在,这种表面粘有芝麻又香又酥又脆的薄饼,已经成为周边多县的畅销食品。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厨房的用具跟过去也都不一样了,自己烙焦馍没有过去方便了。”曹集焦馍厂负责人程春亚说,“这就让我看到了商机。”程春亚开办焦馍厂得到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不但在各种场合帮其宣传,每年还进行一定额度的采购,作为礼品馈赠返乡人士、来镇客商等。

焦馍厂坚持手工制饼、人工控制烙饼。程春亚说:“不油炸、手工做,既是出于产品品质的考虑,确保焦馍的口感,也是出于用工的考虑,可以增加用工。”

杞柳编织、烙焦馍等特色产品加工,大多聘用的是老年人,在焦馍厂务工的柳东玲是利民村村民,她表示,自己每天把孙子孙女送到学校后,骑电瓶车十分钟就到了厂里,下班后还不耽误接孩子。“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可是不少呢。”柳东玲说。

扶持当地企业,既要帮助他们扎实前行,更要鼓励他们不断高飞。2023年5月,原来也是以杞柳编织为主的飞亨工艺品有限公司,经多次考察后,在当地政府的鼓励扶持下扩大租赁面积737平方米,投入建设新的家具生产线。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预计年产4万套木质家具,年产值6000万元,带动当地就业120多人。当年8月,布艺沙发生产线投产,每月生产沙发800张左右,每天用工40余人。

在飞亨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家具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组装布艺沙发。

加工业的不断成熟、兴旺,不仅能带动就业,更能加速人才返乡;而优秀人才返乡,不但能自己生根发芽,还能带动他人一起成长。

利民村村民郭利强就是看到家乡越来越兴旺后,决心回乡发展,并在村党总支帮助下“富人富己”的。2023年4月,在李敏的带领下,郭利强到阜南县新村镇于洼村学习芦蒿种植技术,开启了他事业的新征程。现在,他种植芦蒿每天用工17人,每年用工3个月,工人工资一天80元。

“美丽的庄台我的家,我家不比城市差,城市一片新气象,如今农村也大变样”,形象描写了西田坡庄台变化的打油诗,是整个蒙洼蓄洪区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蒙洼外出务工人员的召唤:“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淮河已安澜,速归建家园!

春节前夕,曹集镇抓住外出人士返乡过年时机,邀请全镇50多个在外创业人士和部分985、211大学优秀学子召开座谈会。原本在山东曹县从事柳木加工的90后青年陈金涛,很快就与镇政府达成协议,春节刚过完,就和利民村签订了村企联营协议,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宠物工艺品加工厂。工厂将在8月份建好,投产后可带动群众就业50余人。


关注分享】《国企》杂志(上下半月刊征订电话0571—86915636)并国企网及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是《国企》杂志融媒浙江宁夏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大平台。《国企》杂志创办于2006年,是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唯一指定刊物,也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刊,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并支持创办,要求杂志订阅到各个党支部。一直以来重点文章均被新华网、人民网、搜狐、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转载。作为《国企》杂志融媒浙江宁夏大平台,正聚焦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的”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倡导的”四千精神“。以启动“共建融媒浙江宁夏党建圆桌会“这一融媒体平台,为推进共建联建、整合优势资源,拟优选若干家共建单位,并以“共建联建,赋能服务”形式,确认“圆桌会会长、轮值会长、会员与团体会员单位”资格,推进双方分享“增值套餐合作共赢”赋能模式文本签订落地。让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分享“强党建,促发展一一推进’八八战略‘和‘四千精神’以及‘千万工程’在国资民资与国企民企等社会各界共同支持下,取得浙江、宁夏高质量发展中如”中国党建画院党建好故事创作研究中心(北京、浙江两地驻点办公)与宁夏分中心、杭州萧山区瓜沥镇大梅林蓝城乐居创作采风基地“走深做实”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蒋鑫富


国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