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蓝城乐居杯”@美丽城乡建设全国征文作品展之六十九】“绍兴籍院士天团”是怎样炼成的?

放大 缩小

编者按 继主流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连续报道2024年3月8日“共建融媒党建圆桌会——走进‘千万工程源起地’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大梅林共同富裕示范带”活动后,为回应有识之士和广大读者关切,经研究从今年“红五月至明年红五月”周年间,由中国党建画院党建好故事创作研究中心、人民日报出版社《党建好故事》书系、《国企》杂志融媒浙江宁夏、台州市新时代红色好故事创作中心与浙江诗书画院、绍兴市柯桥区蒋鑫富党建名家工作室、蓝城乐居建设管理集团党委联合发起“蓝城乐居杯”@美丽城乡建设全国征文,征展作品围绕“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主题,从深化推进“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四千精神”“驻村指导员制度”的不同角度,创作采写反映“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的特别是城乡建设中——代建代管代运营等题材的文化艺术与新闻及短视频作品,为提升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所有征集作品将择优在省级以上媒介平台发布展出,年底由专家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并举行作品座谈会,对获奖作者进行表彰,同时启动作为人民日报出版社《党建好故事》书系之一,对“蓝城乐居杯”@美丽城乡建设全国征文作品进行编辑入集作品。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邮箱:354869461@qq.com联系电话:0571-86915636)。今天,推出由绍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邵肖梅采写的消息《“绍兴籍院士天团”是怎样炼成的?》,供大家学习参考。


绍兴是名士之乡,毛泽东说“鉴湖越台名士乡”,2500年建城史造就了一大批名载史册的千古风流人物,其中有大文学家,有大艺术家,也有军事家等等。而在当代,涌现了一大批在科学领域异军突起的科学家。作为科学家代表的两院院士,位于人才的金字塔尖,是名士之乡的当代传承,在2000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浙江籍院士有430多位,这是浙江引以为豪的“金名片”,而绍兴籍院士占其中的五分之一,有90位,讲好他们的成长、成才、成功的故事,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最好载体。

我曾经在绍兴日报、绍兴晚报当记者编辑25年,2007年绍兴日报《新周刊》开辟“小梅访院士”栏目,采访团队走南闯北现场采访了近50名健在的绍兴籍两院院士,次年《绍兴籍院士风采录》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在2008年首届绍兴籍院士故乡行活动中有25位两院院士出席新书首发仪式。此后十年我在绍兴市科协从事院士专家服务工作,与近200位院士专家有了工作上的联系,尤其是绍兴籍院士回家乡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热情高涨,绍兴市科协由此也获得中国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先进单位,我本人也获得浙江省十三五期间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先进个人。最近5年,我在杭州萧山的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和浙江巴顿研究院工作,与冯长根等中外院士一起工作,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院士们的工作热情和报国情怀。

前不久,绍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把我列入了其中一员,被聘为“越讲越响五老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员暨“银辉”红色讲师团成员,讲的就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两弹一星”精神,所以我把多年来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作了总结,解析科学家们身上的共性共情,才有了今天的《绍兴籍“院士天团”是怎样炼成的?》。


一、家庭氛围、名门望族


习近平总书记把绍兴称为“浙江的罗马”。

有一句名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院士的养成需要许多代人的努力。名士之乡的优秀基因是院士层出不穷的根源。

1、金国藩院士的父亲金涛是庚子赔款第一期赴美留学生,当时他参加1909年的全国招考,成为47名留美学生之一,留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归国后定居辽宁沈阳,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与桥梁研究专家。

▲金国藩

2、娄成后院士是安昌娄春藩师爷后代,娄成后于1911年12月出生在天津。祖父娄春藩是一代名幕,被认为是绍兴师爷的代表人物。在如今师爷之乡——安昌古镇师爷馆里,娄春藩的相片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见后人对他的敬重。在李鸿章、袁世凯、端方等六任直隶总督府上出任“文案老夫子”前,娄春藩前往杭州学习法律,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法律专家。他的儿子、也就是娄成后的父亲娄鲁青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法律,学成回国后成为民国大律师。同时投身实业,在天津开办了中原公司等10余家大公司,名噪一时。

▲娄成后

3、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钱三强,于1913年10月16日的中秋节,诞生在他外曾祖父徐树兰创立的绍兴古越藏书楼旁里。徐树兰是光绪二年举人,授兵部郎中,封一品官职,他先后捐32900两银购地,盖楼、置书,藏书量达71000余卷,除经史子等古籍外,还有许多时务、实业类的新书,还有外国文献,任继愈主编的《中国藏书楼》称其为开创中国近代新式公共藏书楼之先河。蔡元培先生曾在古越藏书楼为其校订所刻图书三年。

▲钱三强

4、袁承业院士的父亲袁开基是留美化学博士,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大伯父是英国安利英洋行工作,家庭基因非常优秀。

▲袁承业

5、陈梦熊院士和陈梦家是两兄弟,陈梦家是中国古文字学家,考古专家,著名的现代派诗人,是新月派词代表人物。与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一起被称为“新月诗派的四大诗人”。

▲陈梦熊(左)、陈梦家(右)

6、俞大光、俞大绂都是斗门俞家望族后代,同属于“大”字辈。

▲俞大光(左)、俞大绂(右)

7、冯端、冯康兄弟院士,父亲去江西当知县中途病逝,得到绍兴族人的关怀。其姐夫也是院士,一门三院士。

▲冯康(左)、冯端(右)


二、天资聪明,爱读书和好奇心

是最基本的共性


1、徐光宪,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时候却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父亲教他计算“鸡兔同笼”,母亲告诫他和众兄妹“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之下,小学时的徐光宪就以勤奋刻苦著称乡里。

▲徐光宪

2、钟群鹏六岁的时候贪玩掉到一个大坑里,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以及“神经分裂”。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钟群鹏只能依靠自身的抵抗力养病。休养了一年多,他的神志才开始有所好转。前来诊断的医生坦白地告诉他的父母:“你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不会有什么出息了,让他多学学数学,练练脑子吧,也许能好一些。”结果歪打正着,那一年暑假,在浙江大学读书的大哥钟一鹏带回了一本厚厚的精装书《微积分学》,比大哥小12岁的钟群鹏,那一年才刚刚7岁,望着哥哥手中那本写有数字和各式各样神奇符号的书,幼小的钟群鹏产生了极强烈的“想钻进那本书中去”的欲望。

▲钟群鹏

3、娄成后也是小时候身体不好,出生在天津,从小把他托付到了北京姨婆家,因为姨婆是医生,看病比较方便,因为上课经常缺席,大部分时间只在家里自学看看书,对于植物的生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曹春晓小时候成绩不错,老师评价他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结果回家哭了好几天,以为自己相貌身材都不好,后来经母亲开导才明白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曹春晓

5、陈翰馥小时候很调皮,成绩不是很好,有一天父亲陈建功带他去参加完陈家宗堂的祭祀仪式后,路过一家药店,就对他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可以到药店做药店倌。受到父亲吓唬后,他开始认真学习,有着数学的天赋,后来又考上留学苏联的留学生。

▲陈翰馥

这些事说明,院士小时候其实是不怎么灵光的。基础教育并没有赢在起跑线上。


三、坚韧不拔,忍辱负重。

记忆最深刻的恰恰是苦难,

还有钝感、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院士们成长的年代,正是国家频频战乱,学生们辗转各地,谈书是断断续续的,但渴求知识却刻在了骨子里。

1、潘家铮是中国两院院士,他小学尚未毕业,抗战全面爆发,一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辗转逃难。这期间,他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终日啃着“四书”等古文。后来几年,他随父亲在浙东山区流浪,见缝插针地读点书。1942年日军大举侵入浙东,他不得不结束断断续续的中学生涯,最后学历是初中二年级。迫于生计,他只得跑到抗日游击区当个乡村小学教员。

▲潘家铮

2、沈寅初因为家里困难,抚养妹妹,所以只读了中专,后来才重新考上大学。在文革时期,他当了逍遥派,致力于研究才逃过一劫。

▲沈寅初

3、冯康被当成右派下放。

4、徐如人的母亲在台湾,文草时被说成是“特务”,被关进了牛棚,从一名大学老师变成了校办工厂的工人,一直到四年后才平反。但他苦中作乐,回忆起最大的好处工人的粮票要比老师多5斤。

▲徐如人


四、人生选择、远大志向


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次选择,或被动或主动,跨过一道门槛。就是另外一道风景。

1、徐寿波,家住上大路,家里七兄弟,他最小,但没有一个上大学,他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税务局,但这个铁饭碗被他放弃了,他又回到绍兴一中读高中,毕业后又到莫斯科留学,亲耳听到了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学讲的那段话“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与住在下大路的许绍燮成了同学,那一届绍兴一中出了三个院士,分别是经济学家徐寿波、地震学家许绍燮和建筑专家许溶烈。2018年绍兴一中举办建校100年庆典,这所学校一共走出了18位院士,一时成为美谈。

▲徐寿波

▲许绍燮

▲许溶烈

2、现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丁仲礼院士参加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当时他在嵊州当民办老师,教的是语文,也在当年的剡溪杂志上发表过诗作,所以报考的是文科,结果体检时一激动血压太高被淘汰,第二年改考理科,结果考上了浙江大学地质系。

▲丁仲礼

3、冯长根当年在杭州淳安一家兵工厂当学徒,已经开始拿国家工资,不少工友对上工农兵大学不感兴趣,才有了一个名额落在他的头上。大学毕业后又赶上第一届研究生招生,同学认为看看情况再说,他毫不犹豫又开始苦读,研究生还没毕业又赶上了第一次公派留学,如果卡在每个门槛前。人生又是另外一道风景。

▲冯长根

4、张弥曼的父亲是一位医学专家,从小耳濡目染当医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她却选择了最艰苦的地质行业,从此与化石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虽然少了一名出色的医生,却成为世界杰出女科学家。

▲张弥曼


五、家国情怀,事业为重,

这也是这些科学家们最浓彩重墨

的高光时刻


前面都是人生的铺垫,只有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才能与院士这个荣誉搭上边。

1、钱三强:他的父亲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玄同,他为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取名钱秉穹。钱玄同在社会上倡导自由民主,在家中也思想开明。他习惯在朋友面前称自己的儿子为“世兄”,对这个小“世兄”都关爱备至。在小秉穹出生9个月后,钱玄同就把他和妈妈接到了北平。小秉穹果然是按照父亲的期望成长。钱玄同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尔雅》等名篇贴在书桌腿上,要求他站着背诵,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自幼喜欢读书,读不明白就问,四五岁时学会了很多道理和知识。一转眼,钱秉穹6岁了,他进入北京大学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读书。孔德学校是一所注重科学和实践的新式学校,创办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学校除抓德、智、体三育外,还强调美育与劳动,对音乐、图画、劳作课十分重视。学校的师资力量较强、阵容整齐,老师们的水平足以胜任更高年级的教学工作。在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里,钱秉穹奋发上进,学习十分刻苦。由于钱秉穹在父亲身边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因此,孔德学校允许他直接读二年级。虽然他是跳级生,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位居前列。他热爱体育,还是运动场上的一名健将。他结交了两个非常要好的伙伴,小兄弟之间他排行老三。一次,一个体质不如钱秉穹的同学给他写信,信中自称“大弱”,而称他为“三强”。这封孩子们之间互称绰号的调皮信,恰巧被钱秉穹的父亲看见了,他突发奇想:“既然我们提倡新文化,反对复古,主张中国文字朝着大众化、平民化的方向发展,为何在为子女起名的问题上囿于形式?”于是,钱玄同决定,给钱秉穹改名为“钱三强”,取意“德、智、体都进步”。

1930年秋,17岁的钱三强以优异的成绩被北大理学院录取为预科生。两年后,他考取了清华物理系。为了表示祝贺,钱玄同专门为儿子题写了“从牛到爱”四个大字。他解释说,一来希望钱三强能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二来希望他能在学习上不断上进,向牛顿、爱因斯坦学习。这幅字自此便被钱三强视为座右铭,相伴了他整整60年。在钱三强去世后,子女们还特意将这四个字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1937年9月,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居城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它是由两位中国青年科学家和两位法国青年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是国际合作的产物。”1946年底,钱三强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1946年,钱三强与何泽慧在居里实验室

做铀核“三分裂”实验


钱三强的科学成就传到国内,在国内学术界反响强烈,国内几所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纷纷拍电报或写信,邀请他国回执教和做研究。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寄达了正式聘任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担任北大物理系教授的聘书,还汇了800美元归国路费,北大之后,又有清华大学的聘请钱三强的书面报告,汇寄500美元的路费,与此同时,北平研究院、南京中央大学、南京中央研究院也都发出邀请函,面对纷至而来的邀请信,钱三强经过一番权衡,在南京和北平之间,他选择了北平,在北平众多的婆家中,他选择了母校清华大学,因为清华大学同意钱三强一个梦寐以求的愿望,拨出5万美元建立一个原子物理研究中心,所以在1948年春,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带着第一个出生4个月的孩子回到了北平。可是当时正是国民党政府即将垮台的时候,钱三强一家人到了北平,但行李却在上海海关扣留了两个多月,更为重要的是,1948年11月,钱三强被列入国民党所谓的“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抢救计划名单”,要求钱三强一家南迁。正在这时,钱三强以母亲病重和女儿年幼为由拒绝了。

1948年12月7日,清华大学所在海淀区获得解放,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解放后的清华大学,钱三强担任了清华物理系主任一职,开始马不停蹄的工作。在当时万物待兴的时刻,在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支持下,特批20万美元在法国购买了第一批核物理设备和理论书籍,为开创中国核物理研究打下了第一根桩。

原子弹和氢弹的原理和外国发展概况,钱三强用通俗易懂为周恩来等领导同志讲解:“原子的直径只有1厘米的一亿分之一左右,如果把一个原子放大100亿倍,它就像一个直径1米的圆球,通常一个只有芝麻粒那么大 的小东西,里边有万亿亿个原子,后来研究发现,原子不是最小的,它本身的构造很复杂,像个小小的太阳系,每个原子中间有个微小的太阳,这就是原子核。原子核更是小得惊人,打个比方,假如把一个原子放大到像怀仁堂礼堂那样大,那么其中的原子核就是像一粒黄豆放在礼堂中央。”

正是在钱三强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积极努力下,中国的原子弹事业拉开了序幕,钱三强领导的研究所被称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老母鸡”,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建在北京郊外的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国庆九周年前夕正式移交生产了,第一批中国自制的放射性同位素已经从这些原子堆里生产出来,从原子堆引出来的中子和两种射钱,以及从加速器发出的每秒三万四千公里速度的粒子已经被用来进行原子核物理研究,这是我国发展原子能科学以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事业中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钱三强带领40多名科学工作者在苏联实习考察。刚从美国回国的钱学森,也来到苏联和钱三强一同考察。1956年11月1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11日改为二机部),宋任穷任部长,钱三强被任命为副部长。他是副部长之中唯一的科学家。聂荣臻元帅曾经对钱三强说过:“搞原子能,你是行家,就请你提建议,我们大家商讨决定。”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何泽慧),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1959年6月2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的有关资料及教学模型。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定的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周光召在国外召集数十名海外专家、学子,联名请求回国参战。他们归国后先后参与主持了理论的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1964年,在钱三强51岁生日之际,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1999年,他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何泽慧

2、俞大光,中国核爆炸试验基地奠基人之一,从冰城哈尔滨到沙漠,“想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3、徐光宪,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是中国稀土之父。

4、沈寅初:是农药“井冈霉素”之父。

5、孟执中是中国风云卫星的总设计师。

▲孟执中

6、潘家铮是长江三峡的总设计师。

7、屠基达是解放后战斗机总设计师……

▲屠基达

在每一个国家重大建设的现场,总有院士们的身影,他们把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献给了祖国,在百废待新的新中国建设中,他们冲破重重阻力,不怕困难,不负使命,这正是科学家精神的精髋所在。


六、伉俪情深,家庭和美,

是锦上添花的事


在中国有十一对院士夫妻,绍兴籍院士中有三对:钱三强与何泽慧、徐光宪与高小霞、李兰娟和郑树森。

▲徐光宪与高小霞

▲李兰娟与郑树森

因为接待院士,也与很多院士夫人们打了多年的交道,感觉院士能事业成功,少不了志同道合的贤内助。

1、冯端院士的夫人保存着两人的情诗,专门出了一本诗集。

2、周立伟院士在自己出版的丛书中,把当年两人的11封情书都用影印件的形式收入书中,里面有认识之初的甜蜜,也有两人闹矛盾后的解释和开导,有共同面对困难的决心,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每一个读者都能体会到其中的用苦良心。

▲周立伟

3、徐寿波院士的夫人原先是绍兴百货大楼的一名营业员,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支持徐院士工作,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已经95岁了,为学校捐赠300万元设立学生基金。

4、邱爱慈,儿子刚刚出生,她就把儿子放在绍兴老家,儿子小时候头上长满了疮,是外婆精心照护才得以健康成长,让邱爱慈心无旁骛投身于科研事业。

▲邱爱慈

5、张弥曼当选世界杰出女科学家荣誉,在获奖感言上,还特意感谢了女儿:“在她只有一个月大的时候,我把她交给了她的奶奶(外婆),当她再次跟我时,已是10岁了,但是她对此从未有任何抱怨。”试想身处安逸生活中的我们,与亲人分隔十年将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张院士把这一份努力献给了科学。

志同道合,同甘共苦,一个和谐家庭才能走出院士。虽然学不会数理化公式,但把家庭建设好,也是成功人士的标配。


七、精神传承、生生不息


浙江有一个名噪一时的创业创新“新四军”——浙大系、海归系、阿里系、浙商系,加上金字塔尖的“院士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这样才能使绍兴这座创新城市愈加光彩夺目,脱颖而出。

绍兴是一座没有211、985大学的城市,但这是一个出校长的城市,当年北大出了4位绍兴人校长,蔡元培、马寅初、蒋梦麟、何燮候,而今有中科院大学的丁仲礼,有浙江大学的潘云鹤,有天津大学的金东寒,有在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学的徐扬生,当过副校长的有北理工的冯长根、上海交大的丁文江等等。未来最容易得诺贝尔奖的绍兴人是叶军,他是1985年毕业于绍兴一中,叶军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是美国最年轻的美国会士,也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目前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研究原子钟。

▲潘云鹤、金东寒、徐扬生、丁文江、叶军

综上所述,揭晓绍兴籍院士天团成功答案:

一、历史文化传统底蕴,在潜移默化中留下了人才优秀基因。

二、热爱读书是所有院士们的共性。无论何时何地,读书是改变命运,走向成功的基础。当成功的老板做首富可以没有文凭,但要当院士读到博士是起码的学历。

三、拥有抗挫折的钝感力,现在很多人焦虑,哪里有院士经历过上世纪那么复杂的动荡社会,这是智商情商外的另一种本领。

四、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能不能接得住“从天而降的泼天富贵”,能不能长久地发挥这种作用,那需要一辈子做人谨慎、做事认真、不骄不躁。

五、家国情怀,事业为重,当选院士首先是事业上的成功,与时代同频,是国家的事业才造就了院士们的人生,是站在国家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才让院士们聪明才智有了用武之地。

六、拥有一个和美的家庭。如果一个家庭内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鸡飞狗跳,那何谈事业成功?

七、高尚品德的代代相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作为成功的最大动力,优秀品德的点点星火润泽后代,口口相传的成功案例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绍兴人为培养下一代付出的努力,为涌现出层出不穷的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注分享】《国企》杂志(上下半月刊征订电话0571—86915636)并国企网及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是《国企》杂志融媒浙江宁夏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大平台。《国企》杂志创办于2006年,是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唯一指定刊物,也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刊,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并支持创办,要求杂志订阅到各个党支部。一直以来重点文章均被新华网、人民网、搜狐、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转载。作为《国企》杂志融媒浙江宁夏大平台,正聚焦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的”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倡导的”四千精神“。以启动“共建融媒浙江宁夏党建圆桌会“这一融媒体平台,为推进共建联建、整合优势资源,拟优选若干家共建单位,并以“共建联建,赋能服务”形式,确认“圆桌会会长、轮值会长、会员与团体会员单位”资格,推进双方分享“增值套餐合作共赢”赋能模式文本签订落地。让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分享“强党建,促发展一一推进’八八战略‘和‘四千精神’以及‘千万工程’在国资民资与国企民企等社会各界共同支持下,取得浙江、宁夏高质量发展中如”中国党建画院党建好故事创作研究中心(北京、浙江两地驻点办公)与宁夏分中心、杭州萧山区瓜沥镇大梅林蓝城乐居创作采风基地“走深做实”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蒋鑫富


国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