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先锋】《国企》杂志第373期发表杭钢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戚雄伟经验交流文章

放大 缩小

《国企》杂志融媒浙江讯(通讯员   田文壮)《国企》杂志2023年08月,NO15,总第373期(上半月刊)发表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戚雄伟的经验交流文章:聚集杭钢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打造产才整合高地。全文如下: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并作出重要部署。近年来,杭钢集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重要思想,将产才融合理念嵌入人才事业发展,依托主导产业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聚力打造产才融合发展样板典型,人才对“四轮驱动 创新高地”产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

虽然杭钢集团始终坚持人才强企战略不动摇,一直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构建“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但对标世界一流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探索建立党管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格局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是企业高素质复合型的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熟悉数字经济、金融投资、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专业干部偏少,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较匮乏。二是人才总量与质量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业务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专业型人才不足,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端领军型人才不足。三是人才培育举措还要更加多元,在职工队伍“能进能出”,薪酬水平“能高能低”的人才管理机制作用发挥上还需继续加强。

定规划抓项目

构建产才融合“四梁八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杭钢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人才发展需求,推动实施产才融合促进计划,着力打造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为“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抓规划引领。围绕杭钢“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和年度人才工作目标任务,打造集团公司“1+2+N”人才制度体系,绘制产业“人才地图”,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向发力。聚焦成长成才规律,整体推进薪酬分配、发展通道、教育培训、市场化引进退出等制度,以更科学、合理、适用的制度,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有效释放政策活力。

抓项目推进。用抓产业发展的思路、举措来推进人才工作,聚焦产业、聚焦高端、聚焦增量,建立杭钢人才工作重点项目清单,推行二级单位党委书记领办人才项目和人才季度例会制度,坚持月调度、季盘点、年考核;建立“任务有清单、推进有举措、动态有跟踪、结果有考核”运行机制,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管培生、基础性人才3张需求清单和人才工作者、各类职工培训清单,推进路线图、细化任务单、明确责任人,跟踪任务落实和闭环管理。

抓协同联动。明确纵向分工,集团重点抓宏观政策、顶尖人才、战略平台、协调整合、考核督促;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重点抓政策细化、人才引育、作用发挥、服务保障。加强横向协同。人事部门在党委领导下抓人才甄选辨别、指导培养、潜力挖掘、服务支撑;职能部门协同做好人才政策制度体系优化、配套制度建设、合理合法性审查等方面支撑。

抓竞争提升。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成果,结合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改革和集团公司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制度,不断优化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机制,以“价值创造和贡献”为核心,推进项目跟投、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要素参与分配、超额利润分享等多种激励方式,构建充满活力和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生态系统。

搭平台提增量

强化产才融合“硬核支撑”

人才是创新的引擎,产业是创新的基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做好产才融合文章。作为一家世界500强的现代企业集团,杭钢聚焦产业培育和发展所需,积极推行“菜单式”人才工作新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工作与产业培育、企业发展的“适配度”,推动人才、产业资源优势向创新发展优势加快转化。

强化平台聚才。充分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打造全方位的育才窗口。以宁钢、冶金研究院、环保集团、菲达环保、云计算等单位承载的国家和省实验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中小型科技企业、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为载体,抓好重要创新平台提能升级,重点培养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打造高能级人才“聚宝盆”。

强化项目育才。承担国家、省级重点科技项目,汇聚集团内外优秀研发机构和研究团队,集智攻关、培育人才。开展具有引领性的多单位、跨学科、大协同创新攻关,促进人力、物力、资质等高端要素融合,在数字科技、碳达峰碳中和、绿色抽水蓄能等新兴重大产业中,全方位支持领军人才、企业骨干、青年人才进行项目攻关,推动人才科创平台发展。

强化内培用才。坚持“以老带新、以优带新”,发挥集团公司内部专业人才的经验、能力、专业、渠道优势,加快培育中青年专业人才成长。坚持“精细研修,精准育才”;依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优质师资,开展四大板块的高层次人才专业能力和领导力培训班,持续提升专业能力。

强化重塑铸才。制定中长期人才工作目标和人才工作队伍专项培训计划,推动理念迭代、机制迭代、方法迭代、能力迭代,系统性重塑人才工作,提升人才工作者专业化程度,打造杭钢人才铁军队伍。

强发展促合作

激发产才融合“磅礴动力”

人才是发展的战略资源,没有人才优势,就没有创新优势、发展优势。杭钢紧扣发展大局,坚持人才引领驱动,聚焦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着眼发挥人才的实际效用,积极探索引才、育才、用才新路径,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价值充分释放,最大限度的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加强系统谋划。深化“三服务”,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从核定招录计划、岗位公布渠道、加大猎头力度、提升面试专业化水平等方面,督促指导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主动出击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根据项目科研需要,发现人才团队,编制名家名校名单库,用好职业经理人、柔性引才等市场化选聘方式助力引才引智。

优化引才流程。大力支持高层次人才引进招录计划,对引入博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不在年度招录计划之内的,允许按程序单独报批招录计划实施招录;对市场竞争激烈、专业性极强、符合条件人数极少的人才,“一事一议、因人而议”不作面试录取比例要求;引进高层次人才可考虑编制单列,审批程序即报即批。

提升团队引进。为更好地发挥领军人才的能力作用,结合产业拓展实际,对工作有一定基础且能承担重大项目的团队,加强项目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发挥团队“台风中心”凝聚力和吸引力,给予成熟团队清晰的目标和责任、充分的信任和授权,以人才带队伍,更快更优打造创新创业团队。

注重海外引才。针对“高精尖新”紧缺高端人才,注重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中挖掘成熟型人才和“双碳”、数字科技稀缺型人才。依托各单位属地政府、海外引才专业机构等,加强与海外人才对接,全力争取做实引才成果。

抓创新增能级

铸就产才融合“钢铁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杭钢聚焦产才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人才新政,发挥人才政作用,坚持创新突破、加油赋能、精神引领一体推进,深化人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国企人才新高地。

加强科创体系建设。加强科创体系的顶层设计,打造数量可观、质量过硬的高能级平台,成立杭钢集团中央研究院,组建生态研究院,推进宁钢、冶金研究院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创新联合体建设;不断优化完善科技奖励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评价细则等制度,开展“杭钢科学技术奖”评选,推进人才工作跃迁升级

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围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完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复审、省级钎焊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复评,深入开展能级提升工程。通过平台载体建设提级,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形成“人才+平台”“人才+项目”良性互动,促进高层次人才裂变和科技梯队建设。

催化科创成果产出。聚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以解决问题成效为衡量标准,加大开放协同创新力度,结合“碳达峰碳中和”背景和环保产业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的科研合作,攻克产业前沿技术。依托科协纽带作用,加强各板块之间与产业协会、学会合作,进一步拓宽科研交集与合作领域,不断催化成果产出。

锻造人力品牌建设。强化杭钢雇主品牌创建工作,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始终掌握人才工作的主动权,广泛开展人才政策“到边、到底、向外延”活动,研究制定产业链人才共享共育办法,不断激发全产业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富有杭钢特色、突出新兴产业、创新成效明显的人才工作品牌。

优服务重质效

打造产才融合“最优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针对产业人才创新创业的难点、痛点,青岛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为人才提供全方位赋能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活力,构建吸引人才乐业安居的良好生态。

强化政治引领。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严把清单关、推进关、落实关;修订完善《高层次人才市场化选聘和管理办法》等制度,持续规范人才管理;用好董事长奖励基金,强化政策引领激励;依托人才工作专项基金,为人才、平台和项目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深化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建立“一对一服务联系台账”,定期分析研判存在的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节能环保、数字科技两大战略新兴产业人才短板,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深入查找人才工作难点、痛点、堵点,上下联动研究应对举措,分阶段分步骤抓好落实。加大集团内部合作交流,发挥两所高职院校“智库作用”和“人才储备功效”,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机制形态,在科研合作、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突显校企双向赋能。

优化人才服务。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急难岗位锤炼,将高层次人才提能培训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专题组织开展“雄鹰班”“中青班”。做好人才分类分层认定评价,增强人才荣誉感获得感,在共同富裕、挂职历炼、人才评选、党员发展等场景平台优先重用高层次人才。

加强人文关怀。注重人才待遇转向人才环境的系统支持,在住房、落户、子女教育、创新环境等方面给予更多关心和支撑,解决人才发展后顾之忧、激发科研创新动力,让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做科研、一心一意搞创新,促进产业人才安居乐业,呈现“杭钢爱人才、人才爱杭钢”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蒋鑫富


国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