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党建好故事】沈祖伦九上外婆坑

|原发: 农民日报

放大 缩小

      全国党建研究会《国企》刊网2023年2月28日党建好故事创作编辑研究(数字化)中心组稿   据农民日报   “爱人民,首先要爱农民!”这是沈祖伦的座右铭。从政半个多世纪,他一直与农民保持密切联系,与农民血脉相连。他常说:“对农民的感情成了我人生的思想政治基础。”

▲沈祖伦(中)在外婆坑村调研。

        “老省长走了……”

        2月27日凌晨四时多,一个短信提醒声,浙江省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突然惊醒。打开一看,泪水顿时冲出双眸。

        发来短信的是浙江省原省长沈祖伦的护理员。就在几分钟前,老省长与世长辞。望向窗外,想起与老省长30多年的情缘,林金仁不禁失声恸哭。

        天亮后,消息很快在外婆坑传开。村民林军录第一个听闻,眼泪同样夺眶而出。越来越多人围了过来,外婆坑村陷入泪海。

        林金仁看着村口那条柏油路,心绪更加难宁。没有老省长,哪来这条路?没有这条路,哪来外婆坑的今天?

        一、一上外婆坑

       沈祖伦,1931年生,1988年任浙江省省长,1993年至2004年任全国政协常委,2004年离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沈祖伦在绍兴任县、市委书记,他要求自己:“凡要农民做的,我都能带头做到。”他不但能做各种农活,还能做为母牛接生、木匠、箍桶等技术活。因此,他到哪里都与农民打成一片,农民称他是“生产大队长”。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省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沈祖伦就提出,仅靠包产到户无法致富,他鼓励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发展多种经营,建设市场,搞活流通。

        “爱人民,首先要爱农民!”这是沈祖伦的座右铭。他参加游击队当交通员时常得到农民掩护,早年曾在农村蹲点多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农民的感情更深了,对农村也更了解。从政半个多世纪,他一直与农民保持密切联系,与农民血脉相连。他常说:“对农民的感情成了我人生的思想政治基础。”

        90年代初,沈祖伦到新昌调研,听说该县的外婆坑村是“浙江倒数第一穷村”。1991年11月25日,通往外婆坑村的崎岖山道上,沈祖伦一行徒步跋涉。

        外婆坑村蛰居在三县交界的大山峡谷深处,要进村,只有两条路:一条五岗路,得翻五座岗;另一条大石路,其中有段“鸡肠道”,从陡峭的石壁上凿开,二十公分宽,仅容两足。壁侧为溪,稍有不慎,恐将失足,而一下雨就被淹。

       

       “开门就是山,出门就爬岭;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沈祖伦在一篇文章中载有首次徒步去往村里的情景:“这个村与外界只有一条悬崖峭壁上能让人放下两只脚走进去的小路”“村里的烧火柴背不出来,造房子把空心板抬进去难如登天”。

       沈祖伦的到来使林金仁激动万分。1990年,35岁的林金仁被选为村主任,他本为箍桶匠,80年代就已是万元户。要不要当“村长”?林金仁犹豫许久才接下担子。他笃定,既然村民信任自己,就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必须改变落后面貌,带领村民致富。

▲沈祖伦(右3)在外婆坑村。

       可这担子实在重若千钧!小小山村,90户人家,303人,耕地27亩,人均收入92元,一年有9个月靠政府救济粮度日。因为太穷,全村有38个光棍。

       当地民谣:“新昌有个外婆坑,有囡不嫁这条坑,三餐吃的六谷羹,缺钱缺粮缺姑娘”。“新昌第一光棍村”的帽子就是这么被戴上的。究其穷根,阻梗在路。

       困扼山村与外界咽喉的是1.5公里长的险恶路段,中间需架8座桥。修路要钱,可村里账上还欠着15600元的债。林金仁上任后,四处筹钱,一年跑了82趟县城,破了3双解放鞋,才筹到3000元。

       1991年9月17日,修路工程仓促上马。因为钱不够,工程时断时续,何时才能修好?林金仁心中没底。

       沈祖伦的到来,让林金仁看到了希望。因为路太窄,怕有危险,汇报放在了村口。尽管未能进村,但听罢一番话,沈祖伦心情更沉重了。

      “要致富,先修路,这话没错,但眼下首要任务是先让村民吃饱肚子,总不能让大家饿着肚子修路吧?”沈祖伦言语谆谆。

      可林金仁态度坚决,一手拍胸脯,伸出五指:“省长,只要你给我5万元,我保证60天把路劈通!”

      沈祖伦被感动了:“好,既然你决心这么大,资金问题我们来想办法。”

     沈祖伦与新昌县领导商量,修路的资金由县交通局帮助解决,外婆坑村出劳力,先打通与山外的通道。

     “两个月路修通,我可是要来检查的啊!”临别前,沈祖伦特别叮嘱。

     “我一定完成任务!”有了钱,林金仁信心十足。

      二、“外婆坑村就是我‘外婆家’”

      60天后——1992年1月25日,腊月初十,寒冬凛冽。

      荒田坪至外婆坑村最关键的“咽喉路”终于打通,一条机耕路的路基浮现眼前。

      自从到访外婆坑村,沈祖伦一直关注着这条路的进展,得知基本修通,他特意前来视察。

      沈祖伦的突然到访使林金仁很是意外。两个月,夜以继日,劈山修路,林金仁没有食言。从此,村民出行方便多了,但这条路宽仅盈丈,沿途8座桥全是木头搭成,别说汽车,连拖拉机都进不去。车不通,农副产品运不出来,外婆坑村照样还是穷。

      沈祖伦与同行的市县领导商量,将这条路扩建成能通汽车的公路,才能一举摘掉外婆坑村的贫穷帽子。修路所需的18万元资金,经他协调,由当时的绍兴市计委等单位解决。这使林金仁喜出望外。

      “路修通,我来参加通车典礼!”沈祖伦握着林金仁的手说。

       临别前,沈祖伦还向村民深情表示:“今后,外婆坑村就是我‘外婆家’,我会经常来的。”

      这一幕,村民们被深深感动。

      新的战斗打响了。资金一到位,工程技术人员进场测绘。林金仁号召村民凑些鸡蛋、黄豆、土豆招待他们。工程很快开工,这条凝聚着沈祖伦心血和希望的脱贫路在延伸……

      1992年8月17日,这是外婆坑村历史上值得记载的大喜日子:这天,公路全线贯通,村里举行通车典礼。

      虽然沈祖伦答应参加,但林金仁心里没底。听县领导说,温州大桥、宁波大桥通车典礼邀请他,他都没去。一个小山村的通车典礼能亲自来?

      抛下这些不管,林金仁专门到镜岭镇供销社花5分钱买了请柬,签上自己的名字,盖上村委会印章,寄了出去。

      他在忐忑不安中等待着……

      通车那天,村民无不翘首盼望。

      终于,第一辆小车开了进来,沈祖伦的身影从车上下来时,大家顿时沸腾起来。

       一排村部办公桌拼起的台子,典礼简朴而热烈。沈祖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将这条路命名为“富裕路”,沿途的桥命名为“小康桥”。他说,这条路的开通将彻底改变外婆坑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并勉励村民用勤劳和智慧走出一条致富之路,祝福外婆坑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外婆坑村村口一景

        三、从“光棍村”到小康村

       1993年1月2日,沈祖伦第四次到外婆坑村调研。

       坐在村委会的小平房里,沈祖伦说:“路修通了,接下来怎么办?我建议,你们不要办厂,要靠山发展,向绿水青山要效益,可利用山区优势种茶叶。”

       村里有茶,但这珠茶只卖两块钱一斤。

       沈祖伦问:“什么原因?按理,高山茶品质更好啊,是不是制作有问题?”

       林金仁如实相告,将计划和盘托出。前不久,他专程跑到杭州,参观了龙井茶的采制技艺,他想改珠茶为龙井。

       沈祖伦一听,两眼放光:“这条路走得通,发展名优茶,把品牌做好!”

       第二年,林金仁派出二十多个青年外出学习,再将龙井茶的炒制技艺带回村。果不其然,所产茶叶一炮打响,其香味甚至比龙井茶更胜一筹,身价也马上飙升。而今清明前后,村里茶叶平均一斤单价过千元,尤其是明前的野生茶,未及采摘,早被订购一空。

       销路通了,售价高了,老百姓种茶积极性自然高涨。茶园面积从不到100亩,发展到1500亩。2004年,茶园还获得国家有机茶认证,“外婆坑”牌大佛龙井茶一度远销国外。

       靠山发展,做山水文章,林金仁始终记住沈祖伦为外婆坑村指明的致富路。新世纪后,村里搞起了乡村旅游。2001年,林银火办起首户农家乐,接着林金妃、林金芬等紧随其后。

        起初,生意不温不火,外婆坑村的农家乐冷了几年。2009年,浙江农家乐“暴热”。那年,外婆坑村成功对接上海世博会,成为了“上海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由此开始起飞。

        小山村靠啥吸引游客?林金仁打出了“江南民族第一村”的招牌。浙江哪来这么多少数民族,一时间,很多人兴致盎然,一探究竟。

▲游客正在与外婆坑村村民跳民族舞。

      原来,修通路后,林金仁就想着如何解决光棍汉问题,于是鼓励村民到外地娶媳妇。通过外出打工者的介绍,林友法第一个娶上贵州姑娘熊高翠。接着,一个带一个,姑娘们纷纷嫁过来,38个光棍中有37人陆续结婚。

      这些姑娘能歌善舞,村里灵光一闪,适时组建起歌舞团,让她们身着民族服装为游客表演节目。这么一来,村里的旅游业更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族风情”,每逢节假日,村口大堵车,停车场越建越大。

       2012年,投资465万元的农家乐集散中心拔地而起,可供百人住宿。现在,村里有13家农家乐,其中,从杭州创业回来的林永龙开办的规模最大,与妻子两人经营,年利润五六十万元。而其他村民,光卖农副产品玉米饼、笋干、农家米酒等,就赚得盆满钵满。单玉米饼,一年销售额就超700万元。

▲外婆坑村村民正在制作玉米饼。

       外婆坑村的富裕带动了周边村共同发展。现在,周边5个村合并进来,全村增加到350户,茶叶产值达到1800万元,去年人均收入超过5万元。全省出名的贫困村,昔日的“光棍村”,一跃成为小康村。

        四、两根拐杖和一床丝绵被

        1993年,沈祖伦从省领导岗位退下来,继续担任全国政协常委。调查研究成为他此后的一项主要工作,每年“两会”前,他都会认真写提案,其中涉及三农的内容最多。他是中国最早考虑取消农业税,并为此积极建言献策的官员之一。

        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沈祖伦仍惦记着外婆坑村,践诺一次次回“外婆家”。

        林金仁妻子黄玉琴清楚地记得,1996年2月9日,老省长第六次来外婆坑村时把他的夫人也带来了,他是来调研兼“走亲戚”的。

       1995年,路修通仅3年,全村人均收入就已超过3000元。得知这一信息,沈祖伦非常高兴。那天,林金仁留他吃饭,前几次邀请,都被沈祖伦谢绝了。这次他爽快答应了。

        这顿饭,老省长吃得酣畅。这是富起来后的农家饭,自然吃得特别舒心。

         从1991年到2023年,林金仁拜访沈祖伦近80次。每次拜访,沈祖伦都会问长问短,详细了解农村变化,了解农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反应,了解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与一个底层农民的真诚交往,成了沈祖伦了解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他曾说:“与农民的友谊在我担任省政府领导的工作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沈祖伦对林金仁的人品之所以这么认可,也是缘于经年累月的交往。1996年那次来外婆坑村,沈祖伦坐在林金仁家的小凳上聊天:“这些年,你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不容易。说说看,当年为什么学手艺?”

        当年,两人一见投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都会箍桶。沈祖伦的话,勾起了林金仁痛苦的回忆。因为穷,他从小吃不饱饭,糠、玉米芯、野菜是经常的食物,13岁上山放牛,17岁学箍桶。说着过去的苦,林金仁眼含热泪。

沈祖伦也说起自己吃过的苦头。谈及各自的伤心事,两人唏嘘不已,说到动情处,沈祖伦眼有泪光。

        “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热泪?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沈祖伦爱农民。绍兴人还记得,他任县委书记号召积肥,深秋时和农民一起跳到齐腰深的河水里捞水浮莲,围垦海涂时和农民一起挑土,中午和农民一起在滩涂上吃饭。当省长时遇到兰溪洪灾,他记挂被洪水围困的农民,执意乘救灾部队的冲锋舟到险情最严重的村里指挥救灾。冲锋舟在激流中倾覆,他落水,幸亏水性好才没酿成惨祸。

       “我一直牢记老省长的告诫:当村干部不能贪污,不能高调,不能光顾自己冒富,要让村民先富起来。”林金仁说。他没搞企业,一心一意为村里富起来努力,三个儿子也都在打工,村里许多人都比他富。也因此,大家都认可他,每次换届,林金仁几乎都是满票当选。

         一次,林金仁夫妇去看老省长,黄玉琴发现,老省长的身板已不那么挺直,腰也有些弯了。她心头一阵酸楚,老省长老了!

         从杭州回来后,黄玉琴背着柴刀上了山,寻寻觅觅,千挑百选,砍了一根古藤,一根硬木,反复切削打磨,做成两根拐杖,又觉得太土,不够精致,于是专门赶到临村请木雕师傅雕上龙头,刷了油漆。

         2010年,沈祖伦第七次来外婆坑村时,黄玉琴奉上了自己的心意。

        接过礼物,沈祖伦摩挲着光洁的拐杖,目光中闪烁着满满的暖意:“谢谢!谢谢!这份礼物太珍贵了,我收下!”

       不久后的一天,林金仁正在村里的一个工地上忙碌,邮递员丁发田骑着自行车冲他高喊:“林书记,邮包,省政府寄来的!”

       大家一听,都围上来看:一个纸箱,上面写着“浙江省政府沈祖伦寄”。打开,是一床丝绵被。

       村民们都啧啧称奇。

       抱着丝绵被,黄玉琴感到一股温暖涌上心头。这床被子,夫妻俩视作珍宝,那是老省长的深情厚谊。黄玉琴放了很久很久,舍不得盖。

       两根拐杖,一床丝绵被,那是一个共产党高级干部与一个山村农民的真挚情谊。

       五、未了的心愿

       2014年,沈祖伦辞掉秘书,捐掉家中所有字画,2016年搬进养老院,开始养老生活。期间,林金仁年年去探望,每次探望前先电话告知,常常还在途中,沈祖伦电话就追来了:“到哪儿啦?”

▲沈祖伦(中)第八次上外婆坑。

       在八上外婆坑之后,时隔6年,2018年,外婆坑村村民再次联名写信,邀请老省长回“外婆家”探亲。虚岁88的沈祖伦不顾来回7个多小时的旅途劳顿,欣然赶赴山村。这是他第九次到外婆坑村。

       老省长已九上外婆坑,能否十全十美,再来一次?2022年5月,林金仁带着村民的嘱托,专程到杭州发出邀请。

        闻此,沈祖伦目光灿然:“我也很想去看你们啊!”

        然而,春节前传来老省长病重的消息。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

        62岁的郑功花心痛得哽咽。沈祖伦几次来村里都向她嘘寒问暖,她很感动。路修通后,她与丈夫开了个小吃店,加上四五亩茶园,一年收入十多万元,日子越过越甜,她更感谢老省长了。听闻林书记去探望老省长,好几次,她都送去玉米饼、小花生,但被林书记劝阻。如今         老省长病了,他还能再来外婆坑吗?

       大家都想去探望,但因为人多,医院病房不让进。腊月廿九,带着全体村民的问候,林金仁赶赴浙江医院。

       病床上,沈祖伦说话已很困难。林金仁虽有许多话想说,但医嘱不让多加打扰。他恋恋不舍,转身离去。突然,护理员一声惊呼:“省长……”

        林金仁转身发现,被子底下,沈祖伦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来。他急忙俯身,一把握住老省长的手,心里一阵酸楚,一股热泪早已漫上眼眶……

        1月31日,沈祖伦病情加重,医生紧急抢救。2月2日,林金仁再赴杭州探望。

        病床上,沈祖伦双目紧闭。护理员贴近他耳朵说:“外婆坑村林书记看您来了!”沈祖伦眼皮跳了一下,他听到了,却睁不开眼。林金仁见状大恸:老省长啊,你是否还记挂着那个未了的心愿?

        然而,老省长再也来不了外婆坑。

(责任编辑:蒋鑫富


国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