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国企》杂志融媒浙江讯(党建好故事 通讯员 吴佳妮)五月的拉萨,天空是一块未经渲染的蓝绸,阳光穿透稀薄的空气,将集团所属浙江省建工集团西北公司拉萨建设项目部的玻璃幕墙楼房照得透亮,楼顶上“发扬浙建铁军精神 展现当代国企风采”的蓝色大字在群山云顶之中显得格外醒目。在这里,一群浙江建工的建设者们正用青春和汗水,传承着红色血脉,书写着新时代的担当。 从80后到90后 只为一份担当 浙江建工党委接到拉萨建设项目任务后,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对标一流,勇争一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争当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总体目标,组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的项目管理团队。 1987年出生的苏夺魁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得知项目需要人手支援后,主动响应组织号召,“我生在青海,长在青海,又在浙江建工西北公司青海办事处参与了好几个重点重大项目,适应高原极端气候,我希望到祖国和企业最需要的地方尽一份力,请组织考虑。”苏多魁在请缨信中说道。和苏多魁一样的还有1993年出生的丁天鹏,他决定上拉萨时,孩子只有三岁,但他说:“到西藏建功立业是施展抱负的舞台,更是锤炼党性的考场,组织需要我,我一定去。” 在他们的影响下,短短一天,20余名8090后青年人积极报名,最终一支由13名8090后组成、平均年龄34岁的项目管理团队成立。面对地理环境复杂、生理机能下降、建设要求标准高等众多挑战,这支队伍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实现了三个迅速:迅速成立了项目党支部、迅速组建了项目指挥部、迅速建立了项目经理部。仅3天,一座现代化玻璃幕墙结构的办公用房在群山之中稳稳矗立,周边牧民三五成群地组团参观,与雪域高原上的蓝天白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300多到3600多 只需一个信念 从温润的千年古都到圣洁的雪域高原,无论是飞机还是火车,窗外的景色都在不断变换。当从平均海拔345米的西安到平均海拔3650米的拉萨,赵艳苹因高原反应胸闷气短,嘴唇也泛起乌青。但作为浙江建工西北公司常驻项目领导班子,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我进藏之前,行李都是爱人和两个小孩一起打包好的。对于爱人和孩子这贴心和理解的行为,我深受感动。一边是舍不下的‘小家’,一边是顾全‘大家’,两边同样分量沉重,难以抉择,但面对‘小家和大家’这一选择题的时候,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大家’好了,‘小家’才能更好。” 张亚龙作为浙江建工西北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兼拉萨建设项目党支部书记,他每月有半个多月都在拉萨项目蹲点。一到拉萨,他顾不上身体状况,就开始奔波协调多个主管部门,忙协商、走程序、眼熬红、声音哑,最终换来喜人的结果:工人越来越适应高原生活了、食堂越来越符合大家口味了、周边村民越来越理解项目建设的重要性了……“我真心希望大家都能安安心心工作,组织是大家坚实的后盾,一定会全力解决大家后顾之忧。”张亚龙说道。在公司领导的同吃同住下,这群有志青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真正展现出“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顽强意志。 青年团员韦筱刚是陕西渭南人,“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信念刻在骨子里。自加入建工以来,他便扎根高原,把青春热血洒在海拔攀升的土地上。高原的风沙磨砺出他的坚韧,无数次与缺氧、严寒较量的日子里,他不仅淬炼出精湛的专业技能,更在风雨洗礼中铸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将责任感与使命感深植于心。他说:“现在很多人都叫我拉巴(藏区对未婚男子的尊称),我也非常骄傲这个‘称号’,这是藏区群众把我当自家人了!” 甘肃姑娘杨欣荣,作为团队中的唯一的女生,总被大家贴心关照。初到高原,紫外线灼红了她的脸庞,干燥气候让嘴唇起皮,面对恶劣环境,她内心也曾泛起涟漪。但当看到同事们在工地上咬牙坚守、默默付出,感受到集体如家人般的温暖关怀,她心底的动摇渐渐消散,信念愈发坚定。如今,担任团支部书记的她,笑容里盛满阳光:“是大家的坚守照亮了我,也让我更加确信,追随党的脚步,就是我最坚定的方向。” 从听不懂到听得懂 只有一种团结 中国人常说:“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在拉萨建设项目实践中,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在藏文化地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人文环境的特殊性要求项目部做到“两个必须”:必须明确文化差异,在与属地各层级机关开展党建共建、雇佣民族员工时提前做好功课;必须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但应同时关注到当地的民族特色,在充分尊重其民俗风气的基础上,推动相融互促,提高战斗力。 “浙建同心食堂”“浙建同心课堂”“浙建同心宿舍”等实践,正是项目部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鲜活注脚。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杨佰学初到项目部,握手时一句“色俩目”问候引发好奇,他略带羞涩地地用普通话解释“你好”,欢声笑语迅速拉近与同事的距离。他感慨“干项目这么多年,第一次碰见“同心食堂和同心宿舍”,深深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温暖。” 嘉措是藏族小伙儿,项目部为了顺畅沟通,每个人手机上都下载了藏语翻译软件,慢慢地,大家从生硬的 “贡卡姆桑(你好)” 到熟练说出带着四声尾调的 “扎西德勒 shu”,日常交流从磕磕绊绊变得流畅自然,藏汉员工的协作默契也在语言互通中不断升温。 为了让像杨佰学、嘉措等民族同胞时时刻刻感受到浙建大家庭的温暖,项目部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将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核心切入点与着力点,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浙YOUNG同心建”等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党建融合工作重点。 5月14日,“浙建同心课堂”在项目部正式开课,来自汉族、藏族、回族等多民族的30余名青年员工围坐成“同心圆”,学理论、听经历、谈收获、话感悟,一同齐唱《团结就是力量》,瞬间凝聚起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端午佳节之际,项目部精心策划了一场以“同心话端午 共谱民族情”为主题的活动,这也是各民族同胞进场后过的第一个节日,大家带着自己家乡的特色美食,欢聚一堂,跳民族舞蹈、唱民族歌曲、讲民族文化,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埋在大家内心深处。 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当新时代的号角响遍大地,当新一代的建工青年建设者带着钱塘江的澎湃活力,怀揣赤子热忱,秉持“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一个目标一起干”的信念,在雪域高原的热土上续写着“忠诚 担当 奉献”的新时代赞歌! 【关注分享】《国企》杂志(上下半月刊征订电话0571—86915636)并国企网及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矩阵,是《国企》杂志融媒浙江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大平台。《国企》杂志创办于2006年,是全国党建研究会国有企业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唯一指定刊物,也是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刊,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并支持创办,要求杂志订阅到各个党支部。一直以来重点文章均被新华网、人民网、搜狐、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转载。作为《国企》杂志融媒浙江大平台,正聚焦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的”八八战略““千万工程”、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倡导的”四千精神“。以启动“共建融媒浙江党建圆桌会“这一融媒体平台,为推进共建联建、整合优势资源,拟优选若干家共建单位,并以“共建联建,赋能服务”形式,确认“圆桌会会长、轮值会长、会员与团体会员单位”资格,推进双方分享“增值套餐合作共赢”赋能模式文本签订落地。让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分享“强党建,促发展一一推进’八八战略‘和‘四千精神’以及‘千万工程’在国资民资与国企民企等社会各界共同支持下,取得浙江高质量发展中如”中国党建画院党建好故事创作研究中心(北京、浙江两地驻点办公)与宁夏分中心、杭州萧山区瓜沥镇大梅林蓝城乐居创作采风基地“走深做实”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蒋鑫富) 国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国企网或《国企》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国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